黄得功所部的实力曾志国清楚的很,虽然黄得功在四镇中以忠义闻名,虽然黄得功在四镇将领中以武艺高强闻名,虽然黄得功在四镇中以胆大敢战闻名……虽然是这样,黄镇所部的实力还是太弱了一点。
当初
四镇,史可法上疏为四镇请饷,人员和饷银都是固十万,每镇按额兵三万来算。
数字当然有出入。四镇中,刘良佐和黄得功实力稍弱些,真正的兵员与朝廷定额差不多少。倒是刘泽清与高杰所部,其部下则绝对不止朝廷愿意下发军饷的这三万人。
仅以高杰一部来说,他的部下总兵就有八个,副将十三人,其余差遣将官无数,他与刘泽清不对付,几次大战,甚至在开始时还把史可法关在自己的军营里不放,后来还是史可法用大义感召,这个实力强劲桀骜不驯的镇将总算幡然悔悟,一心抗敌。
高杰实力强,对清兵也并不放在眼里,军神阿巴泰镇山东,当时清兵也对镇守徐州的高杰极为忌惮,为了怕触怒高杰,当时的摄政王多尔]特别下令,有南明官员将佐来投,暂且不受,以免得触怒高杰,引起兵端。
可以说,当时在宿迁的史可法,还有在徐州的高杰如果能排除内斗,一心北上的话,河南山东两省的清军加起来不到一万人,就是清军解决了李自成的主力,派多铎南下的时候,高杰还判断建奴的主力不过几千人而已,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可惜,高杰死了,泽清和刘良佐无耻一对,下流成双,两人一个只会残民以逞,一个早早就管多铎叫干爹……在原本的历史上,刘良佐还成为攻打江阴城的主帅,他和原本江北的明军一起投降,其中还有赫赫有名的李成栋等总兵,南下之后,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类的大屠杀中也少不了这些原本明军将士矫健的身影。
是谁在叛卖?是谁在吞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肉?又是谁明知绝望,却依然坚守着心中的信念?
黄得功与这人比起来,当然也曾经有过让江北百姓“助饷”的不光彩的过去,不过,在华夷之防与国家民族大防的大事大非面前,黄得功在个人品德上就是一个高尚的完全没有瑕疵的高尚君子,和刘泽清等人比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无暇的圣徒。
不过虽然是这样,还是没有办法。
距离年关只有十几天了,年在这种时候哪怕是穷凶极恶的建奴也没有发起过进攻。不过在礼崩乐坏国家法统都荡然无存的今天,一切约定俗成的旧日传统与思维都被抛到了一边。
就阴沉沉的黑云之下,天雄军誓师出征,喊出了清君侧,诛奸逆的口号。
“君侧”意味着什么,就连普通的大头兵和小老百姓们都知道。活见了鬼,不成想,大明几百年了,临了临了,皇上身边已经被人清了几回君侧了。
上回是弘光元年的时候,左营的左帅左良玉带着几十万大军从武昌出发,号称要到南京清君侧,那会子南京城内大乱,那些皇亲贵戚达官贵人们不知道左良玉和左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是清君侧,说是和东林合作,其实左营**不能战已经到了连大顺军的余部也打不过的地步了。所以所谓的清君侧不过是一场闹剧,京营和黄帅一出兵,左营大溃,威风了几十年的左良玉也一命呜呼一病不起了。
那场乱子时隔不远,好象就在昨天一样,结果没隔多久,又有人来清君侧了。
说起来也真是尴尬,镇江这里已经早就坚壁清野,稍远点的地方军司已经撤了回来,军队又没有到,地方官府早就失去统治效能,一时间,就立刻形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消息一传过来,当时情形,原本是北方是教门地盘,南方统治靠士绅。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儿士绅的力量已经被曾志国和天雄军荡涤的差不多了。
在几次大扫荡和无数次清算中侥幸没事保有身家财产和首级的,必定也是滑不留手两面逢迎之辈,甭看现在天雄军有点狗急跳墙的味道,甭看现在朝廷势大,事情尚未水落石出之前,这些士绅却是再也不敢出来多事。
如此一来,从南京到镇江一边相隔,一边是几十万的大军,磨刀霍霍,黄镇前锋与京营一部一万多人的前锋已经进入丹阳,另外一边,也是全军誓师,要与南京来敌决一死战,而夹在两边的丹阳与京口等地的百姓却是惶惶不可终日。
天雄军是主动放弃,朝廷大军却也是得不到什么支持,地方百姓和缙绅们一起当了缩头乌龟,不管你们打生打死,百姓与士绅却都是作鸟兽散,原本指望的百姓箪壶以奉迎王师的场面,却是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