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巡城御史的品级在曾志国面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身为坚定的东林党人,江南有势力的大士绅的代表,城内清流的中坚人物之一,经常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坊间情形的实权派文官王孙蕃根本就不把曾志国放在眼里。
“曾大人,留都品流混杂,适才人群中,或可有居心叵测的人物,本官觉得,曾大人还是早点去下处的好。”
“好,多谢。”
曾志国懒得与这样的官员生气……来南京之前,他就打定了主意,就算被人打脸他也忍了,一切为了大局!
王孙蕃果然很不客气,又直接打脸:“还有,曾帅最好要约束住部下,不然,本官恐怕会有得罪的地方。”
曾志国看了一眼这位官员身后跟着的那一队兵丁,大约有二十来人,穿着破旧的棉甲,多半是拿着长矛,有几个把总样的军官按着腰刀,正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自己……嗯,他们还装备着水火棍子,这显然是用来殴打那些不听话的地痞或流氓用的。
他很客气的向着王孙蕃拱了拱手,笑道:“本帅明白,请大人放心。”
“很好,曾帅也要小心行止,留都之中,并不是外镇将领可以随便的地方。”王孙蕃对曾志国的合作态度很满意,虽然今天他是有意来找碴的,不过不代表他没有一点分寸。
于是他向着曾志国一拱手,勉强在脸上挤了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说道:“如此,曾帅请自便。”
曾志国新任的亲兵队长李天柱出是淮泗世家出身,祖上曾经也做过官,乡绅子弟又是自幼习武,开得硬弓骑得烈马,还曾经中过武举,在当时算是允文允武,后来见吏治**。军中也没有前途,索性在皖北落草,听说曾志国保扬州的壮举后,这才辗转跑到镇江,接受招安做了并且做了曾志国的亲兵队长。
同样的孔武有力,同样是允文允武。李天柱当然对曾大帅极为佩服,象他这样刚投效不久的人也能做亲兵队长,这使得他对曾志国的胸襟也极为佩服。
现在看到曾志国对这样一个芝麻大地文官如此客气。李天柱怒喝一声。就要上前说话。
曾志国知道李天柱地脾气怕是说不出什么好话来……他连忙喝住了就要暴走地李天柱。向着王孙蕃皱眉道:“本帅自有分寸。大人管地未免太多了。”
说罢一拱手。不给对方反驳地机会。带着自己地大队人马绝尘而去。
“嘿嘿。”
王孙蕃并没有曾志国想象地那般暴怒起来。看到曾志国等人离去。他也立刻离开原地。匆忙赶往某处府邸。今日此举。孙蕃当然是受人指使。不然他不会第一时间赶到城门。驱散百姓做这种杀风景地事。而且一再折辱曾志国这样地边镇大帅。
弘光帝虽然指明要见曾志国。并且不顾镇江军镇初设。曾志国正是百忙之中一意孤行如此。想来也不是光要见见曾志国这个名将一面。而且有更重要地寓意。
摆脱王孙蕃后。曾志国一边向着城中为自己准备好的驻地急行,一边紧张的思索。
城中势力,要么是弘光帝的嫡系,要么是马士英的势力,除去少量的中立派官员外,剩下的就是东林党了。
在来南京之前,曾志国对东林党在南京的势力已经有所了解。
如果说东林党在北京还经营了几十年,靠着开宗地那伙大佬才站稳了脚根的话,回转头来看。东林党的老巢就正是江南。
东林大佬,十之七八便是出身江南。几十年经营下来,老巢常州便有赫赫有名地东林书院,每年为东林党培训出大量的新鲜血液,东林官员遍及江南,远到湖南、浙江,都是东林党的势力范围,可以说已经是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东林一脉。不仅掌握着舆论导向。更是由无数江南的大官僚与士绅组成的庞大势力,他们对上掌握着朝中的清流。对下掌握着民间舆论与各地的下层百姓,身为有土地田产的士绅,商人要依附他们,小地主也要奉承他们,普通的百姓更对这些人势若神明。
清军下江南后,不少东林党人举旗反抗,黄道周自己就有族人家丁几千,誓师北伐后,几天内汇聚万人,虽然是乌合之众,不过也能由此看出东林党大佬地势力有多么庞大的恐怖。
清军下江南,如果没有东林党的投降和支持,短时间内自然站不稳脚根。
宋朝所谓的朝廷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南明与清初之时,其实仍然如是,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这一次南京之行,怕是会很有趣咧。”
前路莫卜,南京城中看似平静,其实已经暗流涌动。各派势力随着曾志国的到来都蠢蠢欲动,可想而知,曾志国必定会是暴风眼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