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水**
**一、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风水,又称堪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期。在中国远古时代,人们就有选择合适居住地点的朴素意识。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环境,发现山清水秀、地势高大平坦且避风的地方往往更适合居住。例如,靠近河流但又在洪水不易侵袭的区域,这样既可以方便取水,又能避免洪水灾害。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巢居选择靠近树枝交错较为稳固且利于遮风挡雨的大树,穴居选择在干燥、背风且洞口朝向较好的山洞,这可以看作是风水观念的雏形。
(二)发展
1.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风水观念开始与祭祀、占卜等活动相结合。当时的城市规划已经开始考虑到方位等因素。比如都城的选址,要遵循“择中而立”的原则,认为位于天下中心的地点才是最为吉祥合适的。同时,通过占卜来决定建筑的建造方位、时间等重要事项。
2.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开始兴起并与风水观念相融合。风水家们将山川地势与阴阳五行的特性相联系。例如,认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北面为阳,南面为阴。而且,不同的地形地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被赋予了不同的属性。孟尝君在选择封邑时,就有专门的堪舆家对其进行考察论证。
3.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风水学说逐渐形成体系。秦始皇营建咸阳,都城布局与风水思想有着密切联系。汉代的风水着作开始出现,《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等书籍是早期风水理论集大成的体现。此时的风水理论不仅在住宅选址、营建方面有所发展,在丧葬墓地的选择上更为重视,认为祖先墓地的风水好坏会影响到后代的福泽。
4.隋唐以后
隋唐时期,风水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并且进一步深化。到了宋代,风水学说更加细分化,出现了理气派和形势派等不同的风水派别。理气派注重罗盘、理数等理论,强调方位理气;形势派则侧重于对山水形势的观察和分析,讲究“龙、穴、砂、水、向”等要素。明清时期,风水着作大量涌现,风水思想已经深入民间,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在住宅、村落的规划等各个方面都有所遵循。
**二、风水的核心要素**
(一)自然环境要素
1.山脉
山脉在风水中被称为“龙”。山脉的走向、起伏形态等都有讲究。山脉的起伏连绵如同大地的脊骨,被认为是气脉的载体。好的山脉应该是起伏有致,主峰突出,山脉之间的连贯性好。“龙”分有老嫩、长短之分,年轻有力的山脉被认为生气旺盛。例如,衡山山脉层峦叠嶂,被风水家视为藏风聚气之处。
2.水流
水在风水中被视为财气的象征。水的形态多样,有直水、曲水等。曲水被认为是比较吉利的,因为有环抱之意。像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河流,曲水有情,使得许多古老村落的选址依水而建。水的流向也是很重要的,一般认为水应该从左边来,右边去,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如果水势湍急直冲住宅,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会带来煞气。
3.土地
土地的质地、肥力等也是风水考量的因素。肥沃的土地适合耕种,能养活居民,象征着繁荣昌盛。土地的形状也有说道,方形或圆形被认为较为规整,比不规则形状的土地更好。
(二)方位要素
1.八卦方位
八卦将方位分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方位上则是西北、西南、东方、东南、北方、南方、东北、西方。不同的方位与人的命运、家庭等不同方面相关联。例如,住宅的正东方位属于正位,象征着家庭的活力和发展,如果东方位布局合理,居住者在事业上可能会有积极的发展。
2.五行方位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各自对应不同的方位。北方属水,南方属火,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中央属土。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在风水中布局时也要考虑这种关系。例如,在一个住宅中,如果南方是厨房(属火的地方),周围的环境需要配合适当来调节五行平衡,避免火气过盛。
(三)时空要素
1.时间
风水讲究不同的时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例如,根据出生的年份和时间,一个人的风水命卦不同,在住宅的选择和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而且,不同的朝代时期,风水的理论也会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背景有所发展和改变。
2.空间
在空间上,不仅要考虑房屋内部的空间布局,如房间的功能分配、家具的摆放等,还要考虑房屋周边的空间环境。房屋周边的高低建筑物分布会影响到气场的流动。如果房屋前方有高大建筑物阻挡,会阻碍气场的进入,被认为是一种煞气。
**三、风水理论的流派**
(一)形势派
1.概念
形势派主要强调对山川地势的自然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直观地查看山脉的走向、河流的蜿蜒、地势的高低起伏等确定风水的好坏。形势派认为气依附于山水,山水秀丽、形势优美的地方气场必然是好的。
2.代表人物与着作
形势派的代表人物有杨筠松等。杨筠松在唐朝时期是着名的堪舆大师,他的着作《撼龙经》《疑龙经》等系统阐述了形势派的堪舆理论,主要讲述了如何寻找龙脉、辨别山脉的形态和气场的强弱等内容。
(二)理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