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的轰鸣震耳欲聋,林云秀的笑声刚冒出来,就瞬间被这声浪彻底淹没。
只有紧挨着她的赵志国和孙建设听到了,两人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眼中戏谑的意味不言而喻。
这姑娘真有意思!
拖拉机一路疾驰,车斗里的知青们就像热锅上翻炒的豆子,被颠得东倒西歪。
坐在车尾的刘芸,原本还抽抽搭搭地抹眼泪,可一出公社,剧烈的颠簸瞬间让她慌了神,哪还顾得上哭。
她双手死死拽住身旁的人,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甩出车斗。
刘芸这一抓,可苦了旁边的陈慧颖和郑宏业。
两人自顾不暇,还得承受刘芸的拉扯,脸上一阵白一阵红,表情十分扭曲。
好在没颠簸多久,前面出现了一个小山村,村子就坐落在山脚下,看上去安静又祥和。
大队长扭头,扯着嗓子喊道:“大伙再坚持下,前面就是靠山屯了!”
知青们听闻,纷纷伸长脖子,迫不及待地张望。
可看清村子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
入目皆是低矮的茅草房,它们七零八落地坐落在这片土地上,土坯墙饱经风雨侵蚀,不少墙面已经开裂,有些地方甚至换成了简陋的篱笆墙。
村里街道空无一人,死寂的氛围让人心里直发慌,连最寻常的鸡鸣狗叫声都听不到,唯有拖拉机的轰鸣,在这片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
“这村子也太穷了!”不知是谁小声嘟囔了一声。
拖拉机在唯一的砖瓦房门口停下,大队长利落地跳下车,冲知青们喊道:“都先别动,我去喊知青点队长崔哲,让他带你们过去!”
不一会儿,崔哲大步走了出来。
他目光在车斗里的知青们身上一扫,便登上拖拉机,朝着村子西北方驶去。
抵达知青点大门外,拖拉机便熄了火。
知青们站起身,活动着发麻的手脚,确认恢复知觉后,才拎起行李下车。
崔哲站在众人面前,简单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崔哲,从沪市来,68年就到靠山屯下乡了,现在是知青点队长。
咱们知青点有四间屋子,目前男女各住着一间,村里陆家人借住一间,还有一间空着。
一间屋子最多能住八个人,现在咱们这儿有九名男知青、九名女知青。
我建议大家先挤一挤,等开春暖和了再分屋。
虽说现在九个人住一起有点挤,但炕上暖和,还能省下烧炕的柴火用来做饭。”
话音刚落,知青们便拎着行李往院子里走。
林云秀动作迅速,拎着两个大包裹,率先冲向女知青的屋子。
她心里清楚,老知青一般都占炕头,而她的目标就选炕梢,这样能避免被人左右夹击。
知青点的屋子,是村里参考其他村子知青点的样式所盖,里面空间宽敞。
一进屋,正对着门口的地方摆放着洗漱用品,墙上拴着晾衣绳。
东北冬天寒冷,洗过的衣服只能在屋内晾干。
左手边有半截矮墙,矮墙西边是一张宽敞的大炕,能容纳八个人。
炕对面摆着一张四方桌和几个凳子,墙边放着几个四四方方的储物柜,供知青存放私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