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进入这片死寂的战场。他扫视着眼前的惨状,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对于战争的残酷,他早已习以为常,在他眼中,战争就是你死我亡。
只要大唐能长盛不衰,百姓能安居乐业,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帅,敌军已全部剿灭,无一漏网。”秦琼骑着快马赶来,在李靖面前勒住缰绳,恭敬地汇报着。
李靖微微点头,目光落在远处一辆还在冒烟的坦克上,“将士们伤亡如何?”
“回李帅,此战大明皇家第二师伤亡轻微,主要是在最初突厥人点火抵抗时,有少量士兵吸入浓烟受伤,并无战死情况。
只是我大唐皇家第一师经过多场大战,折损近四千有余。”
李靖听闻秦琼所言,心中猛地一震,再次看向那辆仍在冒烟的坦克。
“你说什么?大明皇家第二师竟无一人战死?”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满是难以置信。
秦琼见状,再次肯定地点头:“千真万确,李帅。
他们依靠着那些钢铁战车,在战场上几乎毫发无损。突厥人的勇猛在其面前,竟如螳臂当车。”
李靖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刚才战场上的画面,突厥士兵的英勇冲锋,在唐军强大火力面前却如此不堪一击。
尤其是那一辆辆坦克,所到之处,突厥营帐被无情碾碎,士兵们纷纷倒下。
如果大唐的军队都配备这样的武器,何愁不能平定四方,保境安民?
想到这里,李靖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催促陛下向摄政王要到这坦克装甲这样的神器。
这不仅关乎大唐军队的战斗力,更关乎大唐未来的国运。
紧接着,他想到皇家第一师折损近四千将士,神色也不自觉的暗淡了下来。
这些可都是他亲自训练出来的精锐,是大唐军队最精锐的力量。
每一个士兵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如今他们战死沙场,那些家庭该如何承受这沉重的打击?
“传令下去,即刻清点牺牲将士的名单,做好抚恤工作。”李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务必保证每一位牺牲将士的家属都能得到妥善安置,抚恤金要足额发放,不得有丝毫克扣。
另外,为他们立碑,让后世子孙铭记他们为大唐所做出的牺牲。”
秦琼领命而去,李靖则独自在战场上徘徊。他走到一处炮弹坑旁,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捧起一把带着焦土气息的泥土。
这些泥土里,浸透了将士们的鲜血,承载着他们的生命和希望。
他想起了这些将士们平日训练时的场景,他们的呐喊声、汗水,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
如今,他们却永远地沉睡在了这片土地上。
此时,远处的大明皇家第二师正在有条不紊地清理战场。
他们的士兵们训练有素,操作着各种先进的装备,与周围一片死寂的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靖站起身来,朝着他们的方向走去。“朱将军,此战多亏了你们大明皇家第二师的协助。”
朱能连忙回礼:“李帅客气了,咱们都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共同对抗外敌。”
李靖微微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坦克上,“贵师的这些装备,实在是令人大开眼界。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朱能微微一笑,“这些坦克装甲,不仅防护力强,火力也十分凶猛,在战场上确实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若不是有摄政王,我们也不会有如今的坦克装甲等。”
李靖心中一动,趁机说道:“不知朱将军能否为我详细介绍一下这些装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大唐若能拥有这样的装备,必定能如虎添翼。”
朱能大手一挥,豪爽道:“李帅既然有此想法,那自然是没问题!
咱都是一家人,这些经验和技术,分享出来也无妨。”
说罢,朱能便招呼来一名技术军官,详细地为李靖讲解起坦克的构造、火力配置、行驶速度以及操作要点。
李靖听得极为专注,时不时就一些关键问题提出疑问,眼神中满是对这些先进装备的渴望。
讲解结束后,李靖感慨道:“如此神器,若大唐军队能装备上,那在面对任何敌人时,都能更有胜算。
朱将军,还望你能在摄政王面前多美言几句,促成大唐与大明在军备技术上的合作。”
朱能拍了拍胸脯,保证道:“李帅放心,此事我定会放在心上。
摄政王向来深明大义,以天下苍生为念,只要是对抵御外敌、守护百姓有益的事,他定会斟酌考虑。”
李靖拱手致谢,随后又与朱能探讨了一些战术配合上的问题。
两人都深知,即便有了先进装备,若没有合理的战术运用,也难以发挥出最大威力。
与朱能交谈完毕后,李靖回到了自己的营帐唤来亲卫。
“你即刻挑选三名军中骑术最为精湛、耐力最强的兄弟,带上这份密报,务必以最快速度送至雁门关陛下手中。
记住,无论遭遇任何状况,都不能让密报落入他人之手,若有必要,可随机应变,但消息一定要送到!”
亲卫单膝跪地,接过密报,慎重地点头,“大帅放心,属下拼死也会完成任务!”说罢,迅速退下准备。
目送亲卫离去,李靖在营帐中踱步沉思。放走统叶护这步棋,虽险象环生。
但他坚信,只要布局得当,突厥内部必然会因这两人的争斗而分崩离析,大唐便能从中谋得最大利益。
他深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必须时刻关注突厥动向,随时调整战略部署。
第二日清晨,亲卫抵达雁门关。此时的雁门关,城墙上旗帜猎猎作响,士兵们来回巡逻,气氛依旧凝重。
此时李渊正在雁门关太守府内,与朱兴祖、嬴政等几个结义兄弟及一众大唐谋士和将领商议军机要事。
亲卫快步进入营帐,单膝跪地,双手将密报高高呈上。
李渊看到亲卫,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他连忙接过密报,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
起初,他的神情还带着几分严肃,随着目光在密报上快速移动。
当看到大唐大胜的消息时,脸上瞬间绽放出欣喜的笑容,忍不住大笑道:“药师果然不负朕望!
这场大胜,实乃我大唐之幸,社稷之福啊!”
营帐内的众人听到李渊的笑声,纷纷投来询问的目光,待李渊笑罢,才知道原来是前线传来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