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经过60年的发展南国境内的绝大部分干旱地区都已经恢复成绿洲地区了,这也就表明绿洲恢复计划圆满成功。
这份动工于1818年开始到1878年结束的绿洲计划就此宣告终结。
联邦政府下令将剩下还留在南方工作的所有工人全部解散,工资、补贴、奖金一律发放齐全。
余下四成的国家财政全部抽离,意味着从此以后联邦政府再也不用把每年国家财政的四成用来支持恢复绿洲了。
不管是什么恢复绿洲工程也好,北水南调工程也罢,此刻开始彻底告落了。
随着绿洲恢复计划的完成,南国可以专心的调动国家经济力量发展建设了。
火车铁轨铺满全国、工业发展投入更多、基建全国越来越快。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1839年王伟平退休后陈建上台以来到1841年之前火车铁轨建设都没有停止过,不过1841年之后的情况就改变了。
由于当时的陈建将重点关注在国内经济和北水南调大工程上,导致了当时的政府将国家财政的八成全部用于投入计划工程,也就间接的导致了火车和铁轨的建设的停止。
大部分钱财投入北水南调,火车和铁轨的建设就缺乏资金被一直停滞不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61年北水南调工程正式完成。
北水工程的完成使得国家财政能够抽出一半来发展其他的基建设施了。
铁轨火车的建设也是从那个时候重新施工的。
不仅如此,南国的钢铁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1878年的英国钢铁产量为150万吨,美国钢铁产量为50万吨,德国钢铁产量30万吨,法国钢铁产量20万吨,俄国钢铁产量10万吨,日本钢铁产量5万吨,而南国的钢铁产量则与美国相当同样为50万吨。
钢铁产量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更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
拥有更多的钢铁产量意味着国家的工业实力也就越加的坚硬。
为何各国的钢铁产量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19世纪下半叶科技水平和工业市场的差距造成的。
例如日本,它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矿产资源的匮乏和工业技术的落后促使他不能像其他西方列强那样大量的制造钢铁,自然而然也就导致了钢铁产量的落后。
南国则完全没有这方面担心的必要,且不说它是世界上储存矿石最多的国家,光是它广袤庞大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就注定了在工业时代中占据的优势。
因为广袤的领土代表的是拥有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代表的是有丰富的劳动力,它就算不能靠数量庞大的人口堆上去,也能靠资源堆上去,谁让它是坐在矿车里的国家呢。
总而言之,南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是广袤的领土,地是资源的丰富、人是众多的人口。
这样一个国家想不在工业时代发展中强大起来都不可能,当然自废武功那就另外。
在工业体系中,南国自1796年建国以来至1878年几十年间早已建立了一套全面完善的工业体系。
其中最显着的就是内战期间和内战之后,战争是最能快速的让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和科技提高的时期,战争期间,双方为了尽快打败对方,确保自己不输掉战争,一定会大力的发展军事工业和科技工业,所以战争期间的科技肯定是快速的大爆炸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