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帝朝后期的血腥政治清洗中,如诛杀钩弋夫人、处死江充党羽,霍光始终置身事外却密切观察,这为其后来废立昌邑王时展现的果决埋下伏笔。”
“等等,废除昌邑王?这又是什么情况?”
听到这里,刘彻忍不住打断姜饼的话,他皱起了眉头,似乎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
姜饼摆了摆手:“这个我一会儿会提,现在先接着霍光说完。”
他在讲述事情的时候,不喜欢东一嘴西一句的,只有在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了,才会换到别的话题上。
就算是汉武帝打岔也不例外。
对此,刘彻也只好默默的坐了回去,静待下文。
“关于霍光,很多人都只是简单的将其列为了权臣,但他其实也是个复杂的多面体。
《汉书》既赞其‘匡国家,安社稷’,又批其‘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这种矛盾书写反映儒家对‘权臣’的复杂态度。
而站在现代学者的角度分析。
有人认为霍光实质是皇权代理者,其专权恰因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所致,体现君主专制内在矛盾。
但不管怎么讲,霍光的人生犹如一面多棱镜:
对统治者而言,他是危机处理教科书,展示如何用非常手段维护正统
对政治家而言,他是权力平衡大师,演绎专制体制下的生存智慧
对历史而言,他是制度悖论标本,揭示皇权与相权的永恒博弈
在‘伊霍’(伊尹、霍光)并称的古老叙事中,霍光始终游走在‘社稷之臣’与‘权倾震主’的灰色地带。”
说到这里,包括刘彻在内所有人都有些茫然了。
原本在他们的认知中,霍光既然作为了托孤大臣之首,那在历史上的评价断然不会太低的。
可现在看来,怎么还出现了两极分化呢?
一面是社稷之臣,一面又成了权倾震主?
结合刚才姜饼说的其废除昌邑王之事,刘彻对未来有些担忧起来。
自己挑选的幼子刘弗陵,结果如何呢?
为何姜先生会提到了霍光废除昌邑王这样的事情。
想着便忍不住问出了声:“姜先生,我那幼子刘弗陵,皇帝做的如何?”
姜饼摇头道:“作为汉朝的第八位皇帝,刘弗陵在位期间减轻赋税、鼓励农耕、缩减官营垄断,经济逐渐恢复。
同时废除汉武帝时期部分严苛法律,平反冤狱,如“巫蛊之祸”牵连者,社会矛盾有所缓解。
而在延续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边防,未发生大规模战争,为未来彻底击败匈奴奠定基础。”
听到这里,刘彻的眉头皱的更深了。
也不怪他心中担忧,这话乍一听好像没什么毛病,似乎做的挺好的。
可如果真是这样,那一开始姜先生摇头又是什么意思呢?
莫非,这其中必然还藏着什么隐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