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走主楼梯这里只能从二层进入,地下四层没有主楼梯通行到这里,只有垂直电梯和消防楼梯可以过来。
垂直电梯目前只有行政部的人准许使用,而消防楼梯,现在已经上锁了。
行政部决定将四个区域分别划为淡水资源仓库,家居日常用品仓库,食物仓库,常用电器与工具仓库。
这里天然的地形隔档可以有效的防止仓库被人偷盗。
第四层,原16号线的站厅层,站厅地形开阔,从这里开始到最底层都有主楼梯可以走。
行政部决定将这里划为三个组的居民区,用来给避难所居民休息。
由于空间有限,只能做成方舱的形式,不同家庭的床铺中间用有机玻璃和布帘隔断。
玻璃是拆地铁安全屏蔽门的,为了搞建设,几乎所有站台的屏蔽门都被扒了。
第五层,原16号站台区,因为这里只有一条地铁线,所以这里比第三层的站台面积要小许多,住人的话就显得有些逼仄了。
不过这里是避难所的中间层,交通方便,于是这里就定为了避难所的医护中心,用来收容病人。
第六层,原22号线,36号线站厅区。
理所当然的,面积足够宽阔的站厅又被划为居民区了,算上第四层的安置,避难所的所有居民都有地方住了。
第七层站台划分为广场区,所有的居民都可以来这里放松,散步,聊天。
虽然巴掌大点的站台也没啥好逛的,但总比在居民区的情况好点。
第八层同样也是站台,站台外的地铁隧道钻孔取水。
站台内东侧是核电区,站台内西侧原本是22和36号线的中控室,现在则是准备改造成一个种植试验区。
这是林少瑾的建议,用紫光灯模拟日照,看看是否能在地下环境种植出粮食。
至于为什么不是农业组建议的,因为自从合成淀粉工业化之后,种地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小农散户压根就赚不到钱,只有大农场才能赚钱。
所以呢,避难所2万人,居然找不到一个懂农业知识的人。
而因为互联网等通讯的中断,现在想去学习农业知识也不可能了。
所以整个避难所就林少瑾这么一个稍微懂点农业知识的人了,农业组也就暂时没有成立。
至于为什么不问问AI,AI表示脱离了互联网,我就是个好用点的计算机罢了。
整个避难所的规划大概就是如此。
目前一共有12支土木小队在避难所上上下下,骂骂咧咧,忙忙碌碌。
可以说目前编制人数最多的组,就是工程组了。
其次第二忙的是技术组的,例如医疗小队就分出来6个队伍。
由于核打击的影响,许多居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医疗小队的成员们日夜不停地工作,竭尽全力救治伤员。
也有不少的人因为身体太虚弱生病的,这更是让原本就忙碌的医疗小队雪上加霜。
然后也比较忙是计算机小队,吴振华在发布一次通告后,觉得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效率实在是太低下了。
便紧急命令计算机小队,必须在3天内把中控室的计算机和目前避难所内所有居民的手环连接出一个局域网出来。
还有电器维修小队也很忙,避难所许多的电器都需要维护检修。
他们有的在维护站内空气循环系统,有的在忙着检修摄像头,有的在修理损坏的灯管。
避难所的每个角落都有忙碌的身影。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做出的每一份工作都是自己将来生存的保障。
因此没有任何人马虎应付工作,都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所有人都在互相支持、帮助,努力工作,让这里成为一个真正可靠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