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远离让你不开心的人,放下让你纠结的事。
类最普遍的弱点就是习惯于敞开心扉接受他人的消极影响。
情商高的人能感知他人的情绪和心理,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有效与人沟通、交往。他们善于换位思考,同理心很强,任何时候都能善解人意。但是,习惯进入他人的情绪世界,难免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无端生出各种烦恼。
同理心是通过感知和想象他人的情绪状态,体验他人的感受或在特定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同理心是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移情能力。显然,同理心强的人能充分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
然而,过于在乎他人的感受,而忽视了边界,就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以至失去了自我。对一个情绪控制能力差的人来说,同理心太强不一定是好事。
研究表明,“同理心”包括认知同理和情感同理。其中,“认知同理”是指准确地感知、理解和预测他人情绪的能力,也就是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情感同理”是指分享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对双方感受进行区分、比较的能力。
同理心强的人情感丰富、观察敏锐,能在第一时间感知他人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也会在无形中让自己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但是,这种情绪体验如果是消极的、不良的,而当事人无法及时从中抽身,那么时间久了就会反受其害。
人这一生真正应该在意的人,是那个能够长久陪伴自己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慢慢发现,我们永远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在不同人的眼里,你应该有不同的模样,但你只有一个自己分身乏术,既然照顾不了所有人的感受,不如干脆做自己。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它们不该被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人和事上。
其实我们这一生并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念念不忘。长久地纠结在从前的情绪中,一不小心就没了未来。
人生没有必要追求太多,守好眼下的岁月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什么人是忘不了的,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有些人见过就好,有些事发生过也就罢了。
有些事物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
心理学上有个“不值得定律”,意思是要理性对待心里那把尺子,认清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尽力把值得的事做好;反之,没必要在不值得的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与其在不值得的事上纠缠,不如立刻前行,在值得的事上认真打磨。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善待自己,取悦自己,找到自己的影子,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莫言在书中这样写道:“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不喜欢你,这是始终无法改变的事情。因为好与不好是一回事,喜不喜欢又是另一回事。”
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做好自己,才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让他人看的。
与其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如专注自己的世界,过好自己的生活。
调整好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节奏,不用活在别人的眼里。
事事苛求完美,只会劳心费力。坦然接受缺憾,才能轻松惬意。
生活亦如此,倘若事事都陷入完美主义的旋涡,结局就是生活止步不前,依然在原地打转。
《道德经》所说的“大成若缺”,最大的成就,总是显得有缺憾。
牡丹雍容华贵,却有色无味;茉莉香飘四溢,却貌不惊人;诸葛亮不谙刀枪,却能抗衡吴魏;陈景润不善应酬,却登顶数学殿堂。
世界本就不完美,我们又何必处处要求十全十美。
坚持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每天进步一点点,比躺下来苛求完美要有意义得多。
没有谁比谁的人生高级,没有一个生命应该被贬低,每一个认真努力的灵魂,都应当被尊重。
主动与自己和解,专注于自身成长,比赢了任何人都更有意义。
正如毕淑敏所说:“不自我贬低,不自怨自艾,走出去,勇敢做自己。”
你不敢做的事情,总有人敢做,你不愿意尝试的事情,总有人愿意尝试。
当你自我否定,自我贬低时,你就失去了人生晋级的机会。
犹豫一万次,不如实践一次。
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焦虑,赶紧行动才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先行动起来,在过程中摸出路子,最优解将会慢慢呈现。
就像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得那样:";当改变命运的时刻降临,犹豫就会败北。";天下之事,总是困于想,而破于行。
与其耿耿于怀于过去,不如专心致志于未来。
过往已逝,未来可期,不妨让往事清零,释然迎接新生。
正如作家丰子恺在《不宠不惊过一生》中这样写道:";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思虑过度,让我们对过往揪着不放,又对未来充满迷茫。不仅不能让自己日日精进,而且还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正如有句古训所言:";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保持一颗豁达之心,别太计较眼前的得失,也别太在意将来的结果。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去到想要的地方。
没有谁天生就强大无比,勇敢跨出舒适区,选择正确的路,追随优秀的人,大胆去挑战,你的心中所想定会如愿以偿。
如果我们总是一边羡慕着别人的成功,一边又拒绝付出自己的努力,那么,成功永远都在你触不可及的远处。人生可以有无数种打开方式,只有不设限,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