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原名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尼赫鲁,印度政治家,两届印度总理(1966年1月24日—1977年3月24日,1980年1月14日—1984年10月31日),也是印度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性总理。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女儿。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现代最为着名及存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一方面为印度在冷战时期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针而令其政绩上蒙上阴影。因其领导印度的16年间的政治方针相当硬朗、立场坚定,故后人亦称其为“印度铁娘子”。
一、成长经历
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尼赫鲁于1917年11月19日出生在英属印度北方邦的安拉阿巴德,“英迪拉”在印地语中的意思为“月亮王国”。
她的家族被称为尼赫鲁家族,其祖先是来自查谟·克什米尔邦和德里的婆罗门家族。英迪拉的祖父潘迪特·莫蒂拉尔·尼赫鲁是安拉阿巴德的一名律师,也是印度国民大会党早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担任主席一职,亦是着名的《尼赫鲁报告》的作者。该报告规划了有关印度未来的政府体制,以对抗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英迪拉的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英迪拉是尼赫鲁与妻子卡玛拉的独生女。
在她出生的那段时期,尼赫鲁开始与“圣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联手推动印度独立运动。
英迪拉和她的母亲一直都疏远尼赫鲁家族,所以她从小就只能从多病的母亲身上获得关爱,而她祖父和父亲的政治身份亦令她难以与同辈的人亲近,故此英迪拉锻炼出了坚强、独立自主的个性。1936年,卡玛拉与病魔挣扎多年后,终因肺结核去世,当时英迪拉只有19岁。在她的童年时期中,并未曾享受过一段稳定的家庭生活,这对其日后的性格发展亦有很大影响。自卡玛拉去世后,英迪拉逐渐填补母亲的空缺,肩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自1926年起,英迪拉进入瑞士日内瓦国际联盟学校读书,后转到贝克斯新闻学校。1927年12月回到印度,进入安拉阿巴德的玛丽修女院学校。1929年,12岁的英·尼赫鲁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创立“猴子旅”(名字源自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传说中毗湿奴的一个化身罗摩在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时,得到一群猴子的帮助,英迪拉认为他们就有如这班猴子),为国大党负责参加游行集会、散发宣传品等工作。另外,尼赫鲁因从事独立运动的关系,房子经常有警察严密看守,传闻指出英迪拉经常替父亲带出一些重要文件,以转交其他独立运动人士。
1931年,英迪拉转入普纳学校学习。1934年升入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创办的加尔各答国际和平大学(印度国际大学),后因陪母亲出国看病而中途退学。1937年去英国牛津大学萨莫维尔学院攻读政治、历史和人类学。在此期间,她广泛地阅读有关艺术、考古学、建筑学及宗教思想方面的书籍,广泛地参与各类活动。但因成绩不佳及身体原因,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阻隔,使英迪拉未能获得牛津大学的学位便回到印度了。
在留学期间,英迪拉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费罗兹·甘地,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排除种种阻碍,结为夫妻。婚后,英迪拉便改名为英迪拉·甘地。
二、涉足政坛
1947年印度共和国宣告独立后,她出任其父、首任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私人秘书,并从事妇女、儿童等方面社会活动。在印度独立与分裂的过程中,英迪拉为数以百万计的巴基斯坦难民组建难民营、以及为病人提供药物资助。这是她首次于公共事务上出力,亦是她未来踏足政坛的一次宝贵经验。
1954年,英迪拉曾随尼赫鲁访问中国。1953年至1957年任中央社会福利委员会主席。1955年任国大党领导机构一工作委员会委员。1956年至1960年任全印青年大会主席。1957年,当选为国大党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参与挑选党的议员候选人这重要工作。1959年至1960年间,她参加国大党主席的竞选并成功当选,并同时兼任其父亲的幕僚长。
在此期间,英迪拉还陪同尼赫鲁访问过美、苏、法等国,出席每年的英联邦总理会议,还参加了万隆会议和其他国际会议,会见和接待了不少国家元首和知名人士。她还先后担任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并于1959年被选为国大党主席。这段经历,使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
1962年印度举行第三届大选,英迪拉为国大党开展竞选活动。当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她成为当上国防委员会委员,曾亲临前线“鼓舞士气”。由于尼赫鲁反对用人唯亲,故英迪拉未参加1962年国大党主席位置的竞选。
三、当选总理
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逝世,能够继任总理是年近七旬的财政部长莫拉尔吉·兰奇霍季·德赛,在党内是一位饱经忧患的资深领导人,能力强但固执,当时的国大党主席卡玛拉季趁机联合党的地方实力派排斥德赛。结果58岁的不管部部长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接任总理,夏斯特里为扩大同盟,力邀英迪拉担任新闻广播部长,她同时当选为联邦院议员。
她控制着政府的宣传机器,参加重要的外交、政治活动。同年10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英迪拉访苏,以了解这一政治变动是否会影响印苏关系。1965年2月,她代表夏斯特里访苏,向苏联再次保证印度不会脱离不结盟运动等。
1965年9月第二次印巴战争开始时,英迪拉选择往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度假。当时巴基斯坦部队正集结于相当接近的位置,有不少人都劝她改往查谟或德里等较为安全的地方,但英迪拉却坚持己见。她重整了当地政府并邀请传媒到访,务求令国家民众消除疑虑。当时的大众就形容甘地为“一群妇人内阁中唯一的男子汉”,让英迪拉的威望大大提高。
1966年1月,夏斯特里总理突然去世,印度国内再度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不管谁赢,反正就是不能让对方赢。两大阵营为了不让对手上位,都转而支持英迪拉竞选总理。故此,年仅47岁的英迪拉宣布参选,并于1966年1月19日的选举中在议会两院获得355票,超过德赛所得的169票逾倍,5天后,印度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任命英迪拉为总理。
由此,英迪拉顺利地继承了尼赫鲁的政治事业,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性总理。印度一些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后尼赫鲁时期”,亦称“英迪拉时期”。
英迪拉继任总理后,起初由于缺乏执政经验,她颇为小心谨慎,显得魄力不足。但英迪拉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很快她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显示出来,雷厉风行和果断成了她办事的风格。英迪拉就任头一年,政绩斐然。国大党内那些对她的能力抱怀疑态度的人,也对她增加了信任感。而以为这个年轻的女总理好驾驭的辛迪加派,对她初步显露出的才华感到吃惊,对其办事锋芒的锐利颇有疑惧。党内外尽管对她的政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她具有政府领导人的才能则很少人再怀疑。
1967年2月,在印度第4届人民院的选举中,英迪拉在国大党面临着极大困难的情况下,领导本党取得了胜利,由她组成了新一届政府。然而,踌躇满志的英迪拉却不得不与党内的辛迪加派和右翼保守势力周旋乃至摊牌,她渴望在执政党中建立起自己不可动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她不想向任何人妥协,国大党的分裂在所难免。
1969年5月总统扎基尔·侯赛因去世。总统人选空缺后,英迪拉与辛迪加派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在总统选举时,作为党的领袖,英迪拉没有支持本党的候选人雷迪,转而支持现任副总统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作为独立候选人竞选,结果,吉里当选。英迪拉大获全胜。
四、内外政策
1、对外事务
英迪拉上台时,第二次印巴战争刚刚结束,但两国间的敌意没有丝毫的减弱,而印度与中国存在漫长的边界纠纷,以及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失败的阴影,都困扰着她。
从地缘政治和国防安全的角度来看,印度为了确保在南亚的霸权地位,就必须打击、削弱巴基斯坦,使其不能成为它的安全威胁。然而,根据当时的地理形势,印度被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和西巴基斯坦(今巴基斯坦)夹在中间,而且巴基斯坦又积极参加美国筹建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以应对印度的威胁。英迪拉上台正是关于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塔什干协议》签署之际。尽管双方同意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但彼此的真实想法都心照不宣。
面对这样的周边国际形势,英迪拉打出反华的旗帜,使美苏竞相援助印度,而苏联更是不遗余力。印度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中,实行的是左右逢源的政策,既不得罪美国,又要紧靠苏联,以至于英迪拉自己也看到,\"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支持西方国家。这时东方集团就批评我们,说我们脆弱。同样地,在我们支持苏联的时候,或者说,在我们可能更多地支持亚非集团国家的时候,西方世界就攻击我们。\"尽管如此,英迪拉的外交政策有其成功之处。她在大力加强印苏关系的同时,保持了与美国的正常联系。此外,还利用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崇高地位,积极拓宽在亚非国家中的外交关系,又利用印苏建立的特殊关系,牵制了巴基斯坦。
此时,巴基斯坦国内正陷于分裂。当时巴基斯坦大部分的政府官员、军队长官都是西巴基斯坦人,这一状况引起了不少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人的不满。1966年,东巴基斯坦成立了人民联盟要求实行联邦制,令东巴能得到自治权利以及经济独立。在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选中,人民联盟获得大胜,并于翌年与总统会谈要求自治但遭到拒绝。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颁布了军事管制条例,将人民联盟的骨干成员逮捕,引起东巴基斯坦人的强烈反对。由于大批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涌入印度国境避难,英迪拉政府遂以此为契机通过了协助东巴基斯坦分离分子的决议,于1971年4月开始对西巴展开零散的攻击,并于同年11月21日展开大规模进攻。12月16日,陆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指挥印军战胜了驻守东巴基斯坦的守军,身为总理的英迪拉宣布于翌日停火,第三次印巴战争随之结束。及后,东巴基斯坦在印度协助下独立,建立孟加拉国。
肢解巴基斯坦的成功,使英迪拉一时间成为印度的“民族英雄”,印度国内出现了一股热的“英迪拉浪潮”。正因如此,她摆脱了执政初期信心不足的精神状态,开始大刀阔斧地展开经济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