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的孟买附近,生活着大约25万的袄教徒。在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袄教徒无疑属于少数民族,而且他们几乎全部聚居在孟买这个地方。袄教徒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经济实力较强,二是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不仅如此,袄教徒在印度的金融界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袄教徒成为了印度着名的银行家或企业家。
袄教徒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波斯帝国时期。当时,居鲁士大帝以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小邦为基地,逐渐扩张领土,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第一波斯帝国。该帝国版图辽阔,涵盖了从印度洋到东地中海的广袤地域。为了加强对这个庞大帝国的控制和管理,帝国的第三位君主大流士一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大力推广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由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它对后来的祆教、摩尼教等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公元226年,琐罗亚斯德教(袄教)迎来了第二次繁荣,成为了当时的国教。然而,到了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崛起并开始对波斯发动攻击。
伊斯兰教的兴起导致了袄教信徒的大量减少,但仍有一部分袄教徒选择坚守自己的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袄教徒逐渐分散到世界各地。其中一些袄教徒来到了印度,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由于袄教徒善于经商,因此他们在印度的经济和商业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如今,袄教徒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仪式。尽管他们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其成为印度多元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人对入侵者的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他们的国家被伊斯兰化,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伊朗。尽管如此,在伊朗国内仍然存在着一部分祆教群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祆教群体的人数却不断减少。
与此同时,还有一小部分祆教徒选择了逃离,于公元7世纪开始前往印度次大陆的西海岸寻找新的居住地。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孟买附近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即帕西人社区。
在接下来汹涌澎湃的移民大潮之中,帕西人开始以农业为主业。这些帕西人并不在意印度教传统的种姓制度,甚至对伊斯兰教充满了厌恶之情。于是乎,他们在新的家园里逐渐建立起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几乎不与外部世界有过多交往,更别提跨宗教联姻之类的事情了。
如今,帕西人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当初最先登陆的阿拉伯海沿岸区域,他们一直坚守在这里,未曾离开半步,而且还紧密地聚居在一起。袄教徒们十分团结,相互间有着深厚的互助情谊,彼此扶持、关照有加。正是因为这种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精神,袄教徒才能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并保留住自身独特的文化和信仰。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帕西人已在印度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悄无声息地生活了将近八百载春秋,静静地延续着自己家族的血脉。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滚动,新的篇章即将翻开。
公元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航船,如同一群饥饿的鲨鱼,踏上了印度次大陆的西海岸,开始了殖民之旅。这个历史性的事件给帕西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英国人在古吉拉特邦的苏拉特县一带建立起繁荣的贸易港口时,帕西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英国人对帕西人与普通印度人的看法大相径庭。他们眼中的印度人被形容为\"懒散,无理性\",而帕西人则以\"勤勉、讲道德、精明\"着称。这种差异使得帕西人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尊重和信任。
与其他印度人不同,帕西人并没有对西方文明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相反,他们积极鼓励年轻一代走进英式学堂,汲取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这一举措为帕西人打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培养出了一批批有识之士。
伴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蓬勃发展,帕西人逐渐融入城市社会。他们活跃于英国殖民政府的各个管理部门,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同时,他们涉足工商业领域,成为英国商人们的得力助手,担任买办角色。这些聪明机智的帕西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在商业界崭露头角,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在英国人统治印度期间,帕西人充当了两者之间沟通的中间人角色。到了19世纪的时候,帕西人的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从过去的低等种姓一跃成为了富裕的社团,就像那鲤鱼跃龙门,一下子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个群体善于经商,尤其是在一些重工业领域表现出色,如铁路、造船业以及与建筑材料和房地产相关的产业。此外,他们还通过向大清出口鸦片获取了巨额财富,成为印度各族裔中的首富。着名的印度塔塔集团创始人就是帕西人。
袄教的教义十分独特,它将土、火和水视为神圣之物,禁止用它们来处理死者。袄教信徒认为尸体非常肮脏,如果采用火葬,将会污染火;如果选择水葬,则会污染水源;而土葬则会弄脏大地。因此,袄教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天葬。在这种仪式中,人们会把尸体放在山顶上让秃鹫啄食干净,然后再把剩下的骨头埋进地里。这一做法虽然奇特,但却体现了袄教对于自然元素的敬畏之情,就像那虔诚的信徒对神灵的信仰,充满了庄严和神圣。
因此,在殡葬过程中,无论是搬运或放置尸体,都要使用铁制的或石制的器具,而不能使用木制的,因为木头接触尸体时,会被污染,而石制的或铁制的不会,所以每次都由掮尸者把尸体放置在墓地内部无盖的石棺中。对袄教徒而言,将尸身献给鸟类则是人生最后一件功德,和我国西藏的天葬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为此,袄教徒们修建了专门让鸟啄食死尸的“鸟葬场”——“寂静之塔”。
公元1673年,英国侵略者刚刚占领孟买没多久。为了吸引当地的原住民向他们建立的新殖民地移民,英国人将孟买城附近的一座小山划分给了帕尔西人,并允许他们在此建造自己的宗教圣地——“寂静之塔”。如今,这座小山已经被一片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森林中矗立着六座寂静之塔。这些塔楼都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看起来庄重而肃穆。其中最大的一座塔楼,其直径长达九十米。塔楼四周环绕着两道高达六米的环形石砌围墙,只有两扇铁门与外界相连。在塔楼内部,有一口用石头砌成的浅井,井底填满了活性炭和石灰。
根据帕尔西人的传统习俗,所有去世的帕西人都会被送往“寂静之塔”。除了袄教徒之外,任何人都不允许接近这个地方,它就像一个被诅咒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允许踏足。当有人离世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会举行一场简单的告别仪式,但他们必须站在远处,遥望死者的面容,不得靠近,就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纱。接着,负责运送尸体的人会将尸体运送到墓地外的一块石板上,然后让狗凝视死者的脸。在袄教的信仰中,人们相信狗的凝视能够驱散邪恶,保护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狗的眼睛就像一把利剑,能够斩断邪恶。
最后,由掮尸者把尸体放置在墓地内部无盖的石棺中,然后将无盖石棺放在寂静之塔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秃鹰和其他食肉的猛禽能够自由地接近尸体,尽快吃完尸肉。当这些猛禽吃完尸肉后,遗骨会被收集起来并堆放在寂静之塔中心的浅井里。在阳光的照射下,遗骨逐渐风化成为粉末和尘土,就像被风吹散的沙子。而到了雨季来临的时候,那些浸泡着遗骨粉末的雨水,会通过活性炭和石灰层的过滤作用,最终从地底埋设的排水管道流入大海之中。
然而,近年来由于印度次大陆地区秃鹰数量的急剧减少,以寂静之塔为核心处理尸体的方法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行了。袄教内部对于改革殡葬仪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既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同时又不违背教义的处理尸体的新方式。
尽管如此,教会和一些虔诚的信徒们仍然对这种改变感到难以接受,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接受新的观念。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变异,使寂静之塔的废除已经是大势所趋,袄教的特殊殡葬仪式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进入历史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