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全名纳伦德拉·达摩达尔达斯·莫迪,出身平凡之家,凭借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斐然政绩,不仅成为“明星首席部长”,而且带领印度人民党以压倒性胜利两次赢得大选,连任印度政府总理,其从基层一步步拼杀出来,传奇的经历、非凡的业绩、鲜明的个性引人瞩目。
话说在1950年9月17日这一天,印度的古吉拉特邦瓦德纳加尔镇上,有一个名叫莫迪的小男孩诞生了。他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而是属于社会底层的商人之家,其家族所属的“吠舍”种姓更是处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三级。
莫迪家中共有六个兄弟姐妹,而他恰好排名老三。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的担子落在了父母肩上,他们通过经营茶叶店和油坊来维持生计。由于家庭成员众多,莫迪自幼便懂事地协助父亲照料自家的茶摊生意。当他还是个少年时,已经开始与哥哥一同打理这家小小的茶摊。
然而,莫迪的天赋远不止于此。他早早地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政治热情,这种热情在他年轻的时候便开始萌芽。在贩卖茶叶的过程中,他有幸结识了一群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宣传工作者。这些人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导师,激发了他对政治事业的浓厚兴趣,并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团体属于极端右翼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他们的思想犹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莫迪,于是莫迪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其中。而这一举动,也与后来莫迪所推行的右翼执政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民志愿服务团的那段岁月里,莫迪凭借着自己的巧舌如簧和卓越见识,深得领导们的器重和赏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莫迪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政治理念。
在完成家乡小镇的中小学教育之后,莫迪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求学之路,奔赴德里大学深造,并顺利取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紧接着又前往古吉拉特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深化自己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莫迪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他未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受国民志愿服务团委派,莫迪加入印度人民党,仅用一年时间就成为该党古吉拉特邦总书记,标志着其政治生涯的正式开始。莫迪是一个出色的党务工作者。
上任后,他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培养,深入基层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努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并参与及独立组织多个大型造势活动,为该党日后在古邦长期执政奠定坚实基础,被党内人士称为“战略大师”。
1995年11月,莫迪调任印人党中央,担任党的秘书长。1998年,48岁的莫迪升任印人党总书记,逐渐成为该党领导层中十分抢眼的少壮派新星。
印度人民党在古吉拉特邦已经苦心经营了很多年,然而自2000年开始,这个党派却在古邦的基层选举中连续遭遇挫折。不仅如此,他们对于2001年的地震救援工作表现得非常糟糕,这一行为激起了民众的愤怒情绪。党内人士纷纷要求撤换当时的首席部长潘特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年轻一代的莫迪人气日益高涨,成为接替潘特尔职位的最佳人选。
不过,其中也存在一些反对的声音。印度人民党的资深成员阿德瓦尼和瓦杰帕伊担心莫迪的执政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建议他担任潘特尔的副手。但是,莫迪对此给出了强烈的回应:“我要么当首席部长,要么就什么都不当。”最终,在2001年10月,莫迪如愿以偿地被任命为古邦的首席部长,他的政治生涯也由此迈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2002年2月27日,朝觐归来的古邦印度教徒乘坐的火车遭到穆斯林极端分子袭击,导致57人死亡。事件引发印度教徒反穆斯林的报复行动,相互仇杀不断升级,共造成上千名穆斯林及数百名印度教徒死亡,数千人受伤。
该事件将莫迪推上了风口浪尖,为此饱受指责,被冠以“刽子手”、“希特勒”等称谓,印国内穆斯林极端组织甚至扬言要实施复仇计划,美西方也指责莫迪践踏人权拒绝其入境,甚至当时的印人党领袖、总理瓦杰帕伊也就此对莫迪大加挞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