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是哪两个?其他几家的子弟都考的如何?”祁翀问道。
“李家是李益和李旭考上了,最的李观落榜了,不过他才十五岁,未来可期。杜相的族侄杜适、许衍之子许允、邱家的邱绍勋此次都是榜上有名。”
“嗯,书香门第,后继有人,也是好事一桩。此次可有惊艳之才?”
“有,江南栾鸣凤、江北倪文俊俱为高才!尤其是倪文俊,虽出身商贾,然志气浩然,文笔斐然,乃上佳之资!”
祁翀闻言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网罗下英才尽为己用,子之幸莫过于此!
杜延年突然想起一事,问道:“陛下之前曾言及今科进士都先放到各部去实习,臣正不知该如何安置,还请陛下示下。”
“此事要稍作改动了。内阁依然留侍中十人,八部每部留十人,剩余的全部去江南参加度田。原八部六品以下官员以及内阁侍中尽可能地外放,填补地方上的空缺。”
“臣明白了!”
“朕这里还有两道诏书,”祁翀从御案上拿过两个卷轴分别递给了罗汝芳和杜延年,“一道是给罗先生的,即日起罗先生正式升任次辅;另一道是给刘璠的,由内阁发出。”
“钦命刘璠为江南度田大使?”杜延年对于第二道诏书有些惊讶。
“朕已经跟刘璠谈过了,之前咱们拟定的那份江南度田具体方略也都交待给他了。另外,王丘一改任度田副使,辅助刘璠。江南度田下个月便要开始,短则半年,长则八九个月,最迟明年初便要全部完成,而且要尽可能的不误农时!”
“陛下既已定了钦使人选,那内阁便要抓紧组织人手了!臣等这就回去准备相应事宜!”
杜、罗二人领了差事匆匆离去,祁翀则宣了侍中拟诏,诏书还未及用印,柳敬诚又有事求见。
“陛下,舍弟明诚命人将南孔的藏书都运送回京了,共五万余卷,您看放置在何处妥当?”
“暂时存放在国史馆吧,让辛馆长他们做好目录送来。”
“是!另外,随着书一起回来的还有个人,叫乔履谦。臣不知德甫此举何意,特来请教陛下。”
“乔履谦?”祁翀大喜,刚想夸一句“义父做事麻利”,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找乔履谦的旨意此时就算到了建州也应该是刚到不久,柳明诚办事效率再高也不可能收到旨意后两三日便让乔履谦出现在京城。那就明柳明诚将此人送入京中是他自己觉得此人可用,而非因为他的寻人旨意,这同时也明,柳明诚对于乔履谦此人是十分认可的!
“先将此人安置在忠顺侯府中,他原是东吴帝师,就让忠顺侯服弟子之劳吧!另外,伯父今晚可以先替朕设宴款待他,请内阁几位辅臣作陪,择日朕再宣他入宫一见。”
“臣领旨!”
“听这次柳恢又没考中?”
提起不争气的长子,柳敬诚一脸郁闷,长叹一声道:“唉!犬子愚钝,实在令臣难以启齿!”
祁翀安慰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文远人品稳重,只是不善做科举文章而已,何须强求?王侯之家又不是非得考科举不可!朕倒以为他不考科举也好,就跟在伯父身边学学办事,待伯父致仕之后便可接手宫中这一摊子了。”
正话间,就见韩炎捧着一份诏书回来了。
“用完印了?”祁翀着便指了指柳敬诚道,“直接给歧王吧!”
柳敬诚忙接过诏书,展开一看原来是封柳恢为广德郡公的诏书。
“按规矩,贵族子弟满十五便可封爵,要不是五叔办事拖沓,文远封爵的诏书早就下了!如今也好,就当是安慰安慰文远吧!”
柳敬诚忙跪下谢恩:“陛下恩,臣感激不尽!臣于社稷本无尺寸之功,全赖陛下厚爱、父母荫蔽而身居高位,如今不肖子又蒙陛下厚赏,臣父子当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谢恩毕,柳敬诚又禀报了京营之事。
“京营已组建完成,方实还没回来,目前由王表、张书贞、杨志三位将军负责操练。兵部给的铠甲、兵器、马匹都是最好的,火器也是先尽着京营装备。只有一点,就是火器的制造速度还是慢,仅供京营尚可,可各军区现在都知道陛下这里有好东西了,都来抢着要!实在不够呀!”
祁翀笑道:“西北、东北都要备战,先给他们吧!至于不够的嘛——干脆跟张习合计合计,直接将火器铸造坊分一半出来迁入京营驻地,让京营士兵训练之余也都去学学如何铸造火器,一来增加人手,加快铸造速度;二来学会了手艺,将来即便退伍了,也还能凭着这个手艺继续在张习那里挣碗饭吃。”
“陛下此议甚佳,臣这就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