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遥笑道:“说起来我也好久没看到过孙朝阳了,怪想念他的。我这次回铜川写稿子,至少半年,就好像是关监狱。走之前,跟你们一起去延安玩玩。”
程忠实吐了一口烟:“陆遥,我可没有邀请你。”
陆遥:“你不邀请,我不可以自己去吗,反正隔得也不远。”
说着话就到了吃饭的时候,他们一人捧了一大碗面呼哧呼哧吃起来。
聊着聊着,程忠实又有点担心:“作家直接互相交流确实能激发灵感。不过,孙三石写作的路数和咱们不太一样。”
陆遥问什么地方不一样,程忠实说,孙三石的东西很灵动很幽默,挥洒自如,趣味性很强,他和陆遥的写作风格则是稳和拙,属于宏大叙事那一挂,大家的路子不同,孙三石对这种写作方法未必有研究。
程忠实问陆遥:“孙三石新发表的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看没有?”
陆遥点头:“看了,发表在这一期的《花城》上,很强的一部作品,应该是今年小说界最佳。我读的时候几乎是从头到尾都在笑,哈哈,世界上还真有张大民这样的人,活得如此豁达,孙朝阳太牛了。”
程忠实说,孙朝阳的小说都有明确目的性,也就是说,小说的主角是谁,他想要什么,为了这个目的,又做了什么,最后达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而他和陆遥的书都是全景式地展现一个时代的截面,一代人的命运,很沉重。他担心,孙朝阳未必能够提供很好的意见。
老程这些天都在琢磨自己的新书,可想了很久,依旧没有主意,有点郁闷了。
陆遥:“老程,我现在说再多,你也不信。见到人你就知道了,孙三石真是一个妙人,我想你们能够成为好朋友的。”
吃过饭,二人在文化馆宿舍里迷瞪了一小时。八十年代都是企业办社会,文化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竟然有几个房间做为招待所,十几个服务员。只是房间设施惨不忍睹,被子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洗,枕巾上都是头油。好在陆遥不是讲究的人,他在做《平凡的世界》前期准备的时候,直接下矿井和工人们一起挖煤。
下午,二人一起去医院拿检查结果。
陆遥的情况很好,小三阳转阴,各项指标也正常。显然这一年多来的治疗和调养效果明显。
老陆很开心,故意道:“就是少喝酒,不能熬夜有点麻烦,影响写作了。”
程忠实的情况差一些,但问题也是不大,医生觉得他不用太担心,平时饮食中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即可。
实际上,老程的身体底子还行。在另外一片时空中,这个四十年代生人,到二零一六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有点令人遗憾。如果从现在起注意养生,应该能够长寿。
见体检结果可以,程忠实也放心了,第二天就开始组织下个月的活动。下个月是作协的党建,说穿了就是去延安旅游。本来这只是省协自己的事情,而孙朝阳又不是陕军。想了想,他就把名目改了一下,弄了个学习班什么的,给孙朝阳发出邀请函。同时,陆遥也打电话给孙朝阳,让他过来玩。
孙朝阳做了社长,实际上工作更闲,他是个闲不住的,听说可以和陆遥见面,很开心地答应了。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说就在程忠实和陆遥去西京医院体检这天晚上,孙朝阳被王骁波领进一家西餐厅,看到那个大脑门小眼睛的天津人,顿时惊喜,忍不住道:“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
没错,这人就是孙朝阳最喜欢的相声演员之一,冯拱冯老师。
他这代人喜欢听相声,很多相声演员都是偶像。比如马季、唐杰忠,姜昆。对了,孙朝阳还喜欢李金斗。老李的相声好听的不是太多,但有一个段子九十年代的时候孙朝阳听过,说的是酒驾时的荒唐事,名字叫什么,他也记不清楚了。
两千年第一个十年后,孙朝阳又喜欢老郭和于老爷子,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打开手机催眠。
喜欢的相声演员虽多,但冯拱却是孙朝阳内心中最尊敬的。
冯老师人品非常好,九零年代,零零年代,相声正处于至暗时刻。因为有小品和网络的冲击,再加上那些相声老段子大家也听腻了,绝对完全不好笑,受众萎缩得厉害,相声演员们的日子都不好过。
冯拱的一位女徒弟更是穷困潦倒到快要睡马路的地步,哭唧唧地找到冯老师。那么,怎么办呢,得,带着去走穴吧。
走穴拿到演出费,冯拱也一分不少地给了女徒弟。扶上马送一程,直到她后来大红大紫。
要知道,传统相声界还保留了旧社会师徒关系的糟粕,在有的小场子,师傅压榨徒弟是常态。师傅每年几百万上千万地拿,徒弟每月几千块工资。虽然说人家的事情外人也不清楚,但后来闹出风波上热搜,还是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孙朝阳和冯老师握手。
冯拱哈哈大笑:“孙三石,你害真幽默。”
孙朝阳忙道:“冯老师,您叫我孙朝阳就是了。”
王骁波:“冯拱老师,咱们都叫他朝阳的。”
冯拱:“朝阳,请坐,请坐,今儿个是我做东。我听骁波说,你喜欢西餐,就安排在这里。”
孙朝阳落座,好奇地问:“骁波,你怎么认识冯老师的?”
王骁波解释道,他不是天天想着写稿赚钱吗,前番刘新武的小说《立体交叉桥》打算拍成电视连续,正在走流程,他就接了剧本改编的活儿。可惜后来这个项目没有搞成,就搁置在那里。
老刘的《钟鼓楼》影视化后反响还行,但《立体交叉桥》就故事来看还是差了些。主要原因是现在时代发展太快,小说的内容有点旧,真拍出来,未必有钟鼓楼时的社会影响。
在弄《立体交叉桥》的过程中,王骁波认识了冯拱。
说来也巧,冯老师也在做一部电视连续的前期准备。电视连续剧是根据邓友梅的中篇小说《那五》改编,说的是老拉家一个叫那五的八旗子弟几十年的人生遭遇。
这部戏是着名导演谢添执导,拍了两年才上映。
王骁波说完,笑道:“冯拱老师听说我在你手下上班,就说要请你吃饭聊天。”
孙朝阳欢喜:“哪里能让冯老师请客,能够见着你,已经是我的荣幸。对了,老师你的戏拍得怎么样?邓友梅先生是我最尊敬的前辈,真希望早点看到这部作品的影视化。”
邓先生是三十年代生人,比孙朝阳大二十岁,以前作协活动的时候见过两次面。他的小说《那五》《烟壶》是京味小说的代表,写作手法值得同行学习。
《那五》影视化是八十年代末,孙朝阳当年看过几集,很喜欢。不过因为年代久了,记忆已经模糊。如果上映,倒是要全程追,弥补这个缺憾。
冯拱笑道,谢导对艺术要求严格,戏拍的也慢,一个镜头有时候害拍上一天,拍完一场戏,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知道什么时候拍下一场,演员们还不容易找到的状态又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