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点头:“确实,文章里有很多哲学方面的东西,还有很多典故,没有一定的国学素养和基本的哲学知识也看不明白。”
孙朝阳:“好了,华夏出版社编辑的来信让我看看。”
大林忙郑重地从包里掏出一封信用双手递给孙朝阳。
信是一个叫林建初的人写的,自称是华夏出版社的副总编。他在信上说,几天前他在偶然中读到贵刊专栏《思维的乐趣》系列,很感兴趣。就写信过来联系,想问问作家这个系列的散文总共有多少篇,总字数多少,是否签了出版社。如果没有签给其他社,他们华夏出版社对作家的文章倒是有出书的意向。只是不知道作家的联系方式,只能写信过来咨询,望回复,云云。
看到这人的名字,孙朝阳忽然一拍额头:“嗨,记起来了。”
大林满面疑惑:“朝阳,你记起什么了?”
孙朝阳忙把信揣兜里,起身道:“大林,废话就不多说了,咱们去华夏出版社走一趟,会会这个林副总编。”
大林更是疑惑,《中国散文》只是一本杂志,编辑的工作就是把王骁波的文章发表在刊物上。
至于出版,那是作者自己的事情。既然华夏来问,回个信,让他们自己联系王骁波就是,又何必要专门跑一趟。
二人走了一段路,在街边等出租车的时候,孙朝阳才道:“我社只是杂志,手头资源有限。华夏毕竟是正经出版社,他那边又是残联系统,资源比咱们不知道强大多少。如果王骁波能够出书,集合我们两家的力量,未必就不能红一把,这不就是你的业绩了吗?到时候,再让报刊杂志什么的宣传一把,你这个王骁波的伯乐也要红。”
大林:“啊!”
孙朝阳:“等下你在旁边听着就是了,一切有我。”
很快就拦到一辆的士,来到华夏出版社。
本以为华夏是今年年初新成立的单位,草创阶段,一切都应该非常简陋。不料,眼前的情形却颠覆了二人的想象。却见出版社位于一栋大厦里面,占了整整一层。里面灯光通明,窗明几净,豪华气派,一派后世大公司的味道。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像这种非盈利性质的福利单位一向都是非常有钱的。
公司有上百人,光出版业务那一块儿就分为五个不同的部门,分别出版不同类型的书籍。
大厅靠墙的位置是一面大书架,上面摆着今年出版的新书。孙朝阳和大林看了看,基本上都是社科类书籍,有《宋朝的故事》《唐朝的故事》《本草全经》《西方经济学译丛》《育儿百科》……
这才半年时间就出了这么多书,真是万物竞发,勃勃生机。
但二人却没有看到一本文学类书籍,可见他们并不怎么重视文艺类出版。
林建初是一个戴眼镜,神态谨慎的中年人,说话语速很慢,似乎每一句话在说之前都要先在心里打好腹稿。
他和孙朝阳还有大林握了握手,道:“很冒昧给你们去信,却不想连孙副社长和大林编辑都惊动了,还麻烦你们专门跑一趟。孙三石同志的书我都读书,年轻时候我也是个文艺青年,你的书是真的把我给征服了,今天能够见到您的面,不胜荣幸。还有大林编辑,你能够成为《思维的乐趣》的责编,业务能力自然是极好的,有一双慧眼。既然二位今天拨冗来我这里,咱们倒是可以谈谈《思维的乐趣》这个散文系列,讨论一下是否有出版实体书的可能。我的意思是探讨,探讨一种可能性。”
林建初的话说得滴水不漏。
孙朝阳道:“大林是《思维的乐趣》的责任编辑,你们聊吧。”就笑眯眯坐在旁边端详林建初。
先前他对大林说想起来了,那是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就是林建初拍板出版了王骁波的长篇小说也是代表作《黄金时代》。
这段故事,孙朝阳在前世也是在报刊上偶然看过一次,记忆有点模糊。所以,在听到华夏出版社和林建初的名字后,一时只觉得耳熟。想了半天,才想起来。
那段故事是在九十年代初,王骁波和李垠河从国外留学回来之后,李垠河博士在费孝通先生门下读博士后,王骁波则去人大教书。因为一直抱着文学梦想,便将《黄金时代》投到华夏出版社责任编辑赵杰平女士那里。
赵女士读完,被王骁波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经过多番努力,至于说服了副总编林建初,这才有了《黄金时代》的出版。
不过,这本书的销量却惨遭滑铁卢,首印两年都没卖完被逼无奈,赵女士和王骁波甚至还用自行车驮了书沿街叫卖。
因为书卖不出去,出版社还出了个损招,把书名改成《王二风流史》,结果依旧卖不动。
没办法,九十年代已经是传统文学的至暗时刻,大家都在录像厅看录像,在街边打台球,在游戏厅玩游戏,谁还耐烦去读书?所有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在亏本,在未来十年之内,纷纷倒闭改制了事。
最后,王骁波的文学道路一直不顺,贫困潦倒,最后因为心梗去世。可说来也怪,王骁波刚去世,他的作品就获奖无数,红得烫人。和他同期出版的《尘埃落定》一道,算是文学时代最后的辉煌吧。自他和阿来之后,中国当代文坛在没有出现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师。
王骁波的《黄金时代》出版当初在审核的时候承受了不少阻力,最后在赵女士的争取下,林建初最后拍板:“出!”
才有了王骁波后来的故事。
所以,听到林建初的名字后,孙朝阳回忆了半天才想起来。只可惜,这个时候,王骁波的伯乐赵女士还没有入职。
那边,大林开始介绍王骁波的创作情况,以及《思维的乐趣》总篇幅。道,一共十四篇文章,正常情况下分成五个月连载完成。从目前的杂志销量和读者来信反馈,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系列,他有信心到连载结束,《思维的乐趣》将成为今年散文界现象级的作品。
他最后感慨:“王骁波这种散文内核很新,拒绝、甚或蔑视一个中国旧式文人那种立德、立言、立功式的完人楷模,或许可以说,他对人文精神讨论中正”的反诘,正在于他厌恶其中的道德自恋。按说,这种纯粹思辨式的文章会很枯燥的,但作家的写法诙谐幽默,让人在一笑之后陷入思考。国内还真没有人这么写过,真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