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看到史铁森,啊一声,满面激动:“史铁森,你是史铁森。”
史铁森:“您是……”
孙朝阳忙介绍:“这是我夜大的教授,讲《语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基层秘书工作》《机关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欧洲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史铁森:“等等,你说太多我记不住。”
女教授高兴地伸出手:“史铁森同志您好,我叫梁永红,很喜欢你的书。关于你的新闻报道我都看过,您和照片上一模一样,就连轮椅的款式也是。我喜欢你的作品,尤其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时我是哭着看完的。我还写过关于你的作品的研究文章,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没错,我是你的崇拜者和研究者之一,不过,我还是要批评你。”
孙朝阳疑惑,《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也就是大史从插队到患病的个人经历,比较散文化,也没什么泪点。而且,那是他的开悟之作,也是从那部小说开始才确立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但客观地说,还是有些不足,不太能调动读者的情绪。
到今年,史铁森一口气发表了好几篇带自传性质的散文,写他生病期间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看得人泪眼模糊。到这个时候,他的写作才算大成,一派宗师气象。
听女教授这么说,孙朝阳心叫糟糕,忙朝史铁森挤眼睛,示意他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可大史却没看懂孙朝阳的眼色:“梁老师您好,我虚心接受你的批评。对了,究竟是什么事?”
女教授正色道:“史铁森同志,你《我遥远的清平湾》我仔细拜读过,感受到你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整个心路历程。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作家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但是,你现在做的事情却让我很失望。人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是正直,是光明磊落,我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必须对你和孙朝阳提出批评。”
史铁森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老师,我我我……”
女教授更严肃:“像你这样充满了强烈人文关怀的作家,应该把精力放在为人民奉献出更多更优质的精神粮食上面。作家的才华毕竟是有限的,人就好像是海绵,而才华就是海绵里的水,挤一点少一点。而你,却给孙朝阳同学捉刀写作文,浪费自己的创作能力已经是大错。更何况,抄袭和欺骗是非常恶劣的品行,我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史铁森同志,希望你以后不要这么干了。”
“啊,我给孙朝阳写作文,我需要……”史铁森瞠目结舌,孙朝阳这厮别的不说,那分急才,那分爆炸似的创作能力无人能敌。区区一篇作文,抬手就有,需要我来帮写,荒谬,真荒谬。
他正要解释,腰眼却被孙朝阳捏了一把,顿时酸得呲牙咧嘴,说不出话来。
孙朝阳附和:“对对对,老师您说得对,我错了,我改还不行吗?”
女教授:“不,不是你的问题,你本身就是个不合格的学生,抄作业也不让人意外。我生气的是史铁森同志竟然和你同流合污。”
史铁森:“同流合污?”
女教授:“一个作家,尤其是你这样伟大的作家。对,史铁森同志,你会成为伟大的作家的,比肩郭鲁茅巴那样的大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品德,因为文字是有力量的,因为文字是能传递这种力量的。咱们在当作家之前要先做人,你太让人失望了。史铁森同志,你再这样下去就是走上歧途,是对自己艺术生命的不负责任。”
史铁森没想到女老师会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他本就是个忠厚的人,一刹那彷佛回到中学时代,被班主任抓到训话。
童年阴影浮现,顿时嘴青面黑,战战兢兢,俯首帖耳。
孙朝阳忙道:“老师您说得对,我和铁森都知错了,一定改一定改,那篇作文我下来重写一篇给你。不说了,老师再见。”就推着轮椅跑了。
史铁森这才回过神来,悲愤大叫:“孙三石,你搞什么,你整人。三石,三石,你跑什么呀,我有事跟你说,嗨,这孩子总是跑得太快。”
女教授一愣,心中咯噔:孙三石,三石……不对,不对……孙三石不是着名作家吗,还是青年作家中最优秀的那个。
其实,她不是太喜欢孙三石的作品,主要是不喜欢他那种风格。孙三石的小说中《棋王》和《暗算》是代表作,《文化苦旅》是散文代表作。《棋王》太吊二郎当不正经,《暗算》在思想性上有问题,主角的身体和人格上都有重大缺陷,不符合文学作品中高大上的主题,和她的观念有冲突。至于《文化苦旅》,文风更是油滑,就好像吃甜点,刚吃的时候是爽快,吃完却齁的紧。
女教授还是喜欢史铁森那种真挚的有着浓烈情感的作品,没有什么比真诚更值得宝贵。
史铁森就好像赤子,而孙三石则是个油腻中年。
但这只是教授的个人口味,但她却不得不承认,孙三石确实是新生代最优秀的作家,没有之一。
女教授回忆了一下,她记得去年在看过的一篇孙三石的专访,上面就有他的照片。因为心里对其不是太感冒,就瞥了一眼就不再看。
咦,孙朝阳不就和杂志照片上一模一样吗,就是那古灵精怪不正经的笑容。
女教授顿时呆住。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旁边有几个戴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正拿着报纸聊天。
“报纸看了吧,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和作家名单出来了。”
“看到了,看到了。”
“嗨,今年的鲁迅奖好像没有什么有份量的作品,美中不足。”
“是啊,有点遗憾,这么大的奖,没有一部有份量有影响力的作品。”
确实,一九八四年不是大文学年。伤痕文学已经式微,大伙儿以前读得多了,对老一辈作家们的无病呻吟也腻了。而新一批作家虽然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学观念,但在创作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大家都在找题材,找个人风格。
到八五年的时候,新生代作家才成长起来,不少人在这年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甚至代表作。比如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的《爸爸爸》,李航育的《最后一个鱼姥儿》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另外,还有洪峰马原等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苏童、阎年科等人也开始发表才华毕露的作品,他们的才气藏都藏不住。
直到一九八六年,当代文学达到最顶峰。
然后开始慢慢走下坡路,直到九十年代,文学时代终于成为过去式,一个网络大娱乐世界来临。
女教授也是搞文学研究的,顿时留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