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傻子教授介绍说,1979年,米国科学家比肖夫博士首次在太平洋2700米深海域时,看到这一奇异的景象:蒸汽腾腾,烟雾缭绕,烟囱林立,不由惊讶万分。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们才发现,在“烟囱林”中,有大量不同的生物生存,它们基本上是围绕着烟囱生存的。”
科学博士王可说:“热泉温度为60~464毅C。现代海底"黑烟囱"的研究始于1977年,当时,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深海潜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率先发现海底热泉生态区,海洋学家又先后在墨西哥西部沿海以北的北纬10毅海底和北纬21毅的胡安·德富卡海峡下勘察到大规模热泉区,于是,分别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
刘傻子说,胡安·德富卡海峡海底热泉区中,拥有多处喷涌升腾矿物质的“黑烟囱”。这些奇异的自然景观,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近期的科学考察,又获得新的收获和重要的发现。
海洋爷爷高敏说,距西雅图以西300英里处,太平洋海下,胡安·德富卡板块不断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因此造成沿胡安·德富卡海峡海底地层出现坼裂和扩张,地球内部源源不绝喷涌而出的熔岩冷却,固着成新的海底地壳,并将古老的海床置于其下并取而代之。
“这些烟囱是怎样形成的呢?”小波问。
王可博士说:“海底硫化物堆积形成直立的柱状圆丘,称为"黑烟囱"。海底"黑烟囱"的发现及其研究,是全球海洋地质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海底"黑烟囱"的形成,主要与海水及相关金属元素在大洋地壳内热循环有关。”
海洋爷爷说:“海水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倾泻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放出来。”
刘傻子说,1979年,又在同一地点约1650~261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烟囱”,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约350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
王可博士说,由于新生的大洋地壳温度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渗透,可达几公里,在地壳深部,加热升温,溶解了周围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又沿着裂隙对流上升,并喷发在海底。
刘傻子教授说:“由于矿液与海水成分及温度的差异,形成浓密的黑烟,冷却后,在海底及其浅部通道内,堆积了硫化物的颗粒,形成金、铜、锌、铅、汞、锰、银等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金属矿产。世界各大洋的地质调查,都发现了“黑烟囱”的存在,并主要集中于新生的大洋地壳上。”
小波与小明问:“为什么人类现在十分重视到海洋探矿寻宝呢?”
计算机姐姐的解说,让小波、小明、小聪与小燕子明白了,人类对陆地有限的自然资源,连续多年进行大规模机械化采掘,源源不断地燃烧,已使其贮量日趋枯竭。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将人类未来资源的希望倾注于海洋,并开始了海底探矿寻宝的热潮。
徐云他们驾驶微型潜水艇也在考察海底热泉,梦弟梦见自己穿着潜水服潜水到浅海底,梦弟感觉,炽热的海水再度喷射到裂缝上冰冷的海水中,其中的矿物质被溶解,并形成一缕缕漆黑的烟雾。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地裂中热液顺烟道喷涌而出,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海底热泉。
梦弟又梦见老海龟,老海龟告诉梦弟说:“海底"黑烟囱"是地壳活动在海底反映出来的现象。它分布在地壳张裂或薄弱的地方,如大洋中脊的裂谷、海底断裂带和海底火山附近。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大洋中脊,它高出洋底约3000米,是地壳下岩浆不断喷涌
出来形成的。”
洋脊中都有大裂谷,岩浆从这里喷出来,并形成新洋壳。两块大洋地壳从这里张裂,并向相反方向缓慢移动。在大洋中脊里的大裂谷往往有很多热泉,热泉的水温在300摄氏度左右。
梦弟说:“专家说,大西洋的大洋中脊裂谷底,其热泉水的温度,最高可达400摄氏度,真不敢相信,开水也只有100摄氏度。”
老海龟说:“在海底断裂带,也有热泉,有火山活动的海洋底部,也往往有热泉分布。除大洋中脊有火山活动外,在大陆边缘,受洋壳板块俯冲挤压形成山脉的同时,往往有火山喷发,在它的附近海底,也会有热泉分布。”
梦弟梦见海底“黑烟囱”这个非常奇异的现象:蒸汽腾腾,烟雾缭绕,烟囱林立,好象重工业基地一样。而且在“烟囱林”中有大量生物围绕着“烟囱”生存。“烟囱”里冒出的烟的颜色大不相同。有的烟呈黑色,有的烟是白色的,还有清淡如暮霭的轻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