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其实表面上不说,但是心里也一直在焦急进度,李诺一既然能做到快速建房,他当然举双手赞成。
“肯定要建的,这个房子保暖不行,冬冷夏热,也就是这段时间临时对付一下。”
李诺一这样一说,老陈才反应过来,他又摸了摸墙壁,然后遗憾地问:
“这个房子贵不贵?”
“只能说不便宜,但是为了进度和效率,花点钱是值得的。”
李诺一嘴里说的轻松,但心里也有些肉痛,这种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短时间内是人们不需要的,虽然也有这个时代没有的技术,但是相对于其它当下急需的技术,它真不算什么。
在这上面投钱确实是迫不得已,他要将那些小厂和工人都聚集在周边,才方便他支持和指导,否则每天光跑路就够他忙的。
李诺一提到进度,老陈立即中止了他们的聊天,两人出了房子,老陈给李诺一划定了几块地方,然后又给他调来一百多人打下手。
大家随即忙碌起来,搭建大跨度的厂房相对难度大些,但在吊车的协助下,这些对李诺一来讲还都不是事。
连续几天的时间,李诺一吃住都在工地上,经过大家彻夜不眠的奋战,三个大厂房被竖立了起来。
又用了两天的时间,李诺一将内部的电力和上下水系统完成,厂房总算可以使用。
做完了大扫除,将所有人都清出去,李诺一在新厂房内将一些基础设备买了出来。
这些设备基本都是各种基础机床,主要是用来培训工人的。
从现状上来看,不单是机器设备短缺的问题,熟练工人更加缺乏,即便很多人一腔热血和热情,但是也没合适的设备给他们练手。
那些厂里,哪怕是一台老破设备,都被当宝贝一样供着,专人才能碰,其他人靠近都要被呵斥。
如此一来,这些厂里的工人,学不到真正的本事,更多的会被社会上认为是过去的手艺人。
手艺人在这个时代并不受待见,尤其是各家各户都分了地后,在这几年,愿意进工厂当工人的,反而不多。
李诺一清楚,国内的城市化进程,在这几年推进的很艰难,因为大家突然有了自已的地,工人这个名词对他们还没啥吸引力。
这也就造成了后来苏联援助时,连学徒都紧缺的局面。
此一时彼一时,再过几年,一个工人指标,会被上万人争抢,世事变迁就是这样的奇妙。
李诺一虽清楚,但也无法左右,整体社会正从农业社会过渡过来,几代人积累的认识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
他只能从细小处做起,在小范围内先培养一批现代工人出来。
老陈和老李选择了五个工厂准备迁移过来,李诺一为此一次性买了五十台机床出来。
一个工厂给十台,先让他们熟悉和练手,然后再根据他们要加工的零件,重新配相应的设备。
将五十台设备分别安置在三个建成的厂房内,李诺一找到老陈,让他将五个厂的负责人都找来。
老陈一声令下,很快负责人们都聚集在了一起。
当李诺一和老陈他们进入一间厂房,大家看到一台台崭新的设备时,原本说笑的场面瞬间就寂静了下来,所有人大气都不愿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