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最后的余晖归义军!
天幕上。
莫高窟。
巨大而华丽的洞窟中,墙面上画着团花与千佛。
高大的拱券下,左右两壁设有佛坛。
上面供奉着七尊巨大的禅定佛像。
佛像下,一名老僧结跏趺坐。
公元843年,唐武宗会昌三年,吐蕃赞普朗达玛后人贬称,有极大侮辱性支持本土宗教后来称为苯教,采取残酷灭佛手段。
这激起了吐蕃佛教势力的不满,朗达玛被政敌暗杀,吐蕃陷入宗教战争。
张义潮知晓吐蕃内乱,立刻准备起兵。
当时吐蕃信佛,在全国各地设立释门都教授。
而在沙洲的都教授则是吴洪辩。
他是沙州最有声望的僧人,多年来佛海泛舟,潜心修炼,晨钟暮鼓。
三学并进,五乘俱晓,八藏贯通,为一代名僧。
在几乎全民信佛的沙州敦煌,吴洪辩是真正的一方法主。
张义潮想要起兵绕不开此人。
而张义潮之所以来找他,也是因为此人还有另一层身份。
他是大唐上柱国吴绪芝的后人。
天幕上。
一位与老僧长相有几分相似的老将军扶刀而立。
斑驳的盔甲上满身白痕。
而最显眼的,则是在腰间悬挂的紫金鱼袋。
吴绪芝在唐朝先后任唐王府司马、千夫长、建康军使并授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其长期领兵戍守西陲边土,精忠报国,战功显赫。
“安史之乱”,由于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军勤王,致使河西势力空虚。
吐蕃趁机剑指河西,一路势如破竹。
吴绪芝率部殊死抵抗,终不敌蕃兵,只得随主帅退守沙洲敦煌坚守孤城二十年。
唐德宗贞元年间,河西、陇右尽数被吐蕃攻陷,困守沙州的唐军被迫投降。
吐蕃占领敦煌后,吴绪芝仍然一心向唐,无意仕宦,遂退隐敦煌乡间。
吴洪辩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同样心向大唐,因此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依靠他管理的僧团组织,建立起了足可以撼动沙州城的力量。
这老和尚才牛逼呢,当时沙洲总人口只有十几万,僧人却有数千名。做为都教授,这些僧人和僧兵都听他的。
最关键的是,这和尚藏了一堆兵刃盔甲!
大唐高祖时期
从被窝里露着一只眼睛的李渊盯着天幕。
一阵沉闷的声音从其中传出。
“西北有孤忠”
“李隆基这小子是真该死啊!”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席地而坐,看着天幕里不停出现的安史之乱唉声叹气。
“朕的错。”
“朕有罪。”
“这些忠臣良将都是在给朕收拾烂摊子”
“唉”
环抱膝盖,李隆基突然对自己的破坏力有了明确的实感。
一场安史之乱竟祸延了近百年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天幕上。
张义潮借着灯火擦拭着长刀。
一遍又一遍。
刀刃映着烛火,闪过一丝赤芒。
两人虽然有共同的志向,但沙洲沦落六十多年,新一代的河西百姓已经开始逐步接受了吐蕃的文化、吐蕃的习俗,对大唐已经没有当年那样的眷恋之情了。
他们需要等待时机。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唐武宗开始了收复河湟的计划,派遣刘蒙为巡边使,在唐蕃边境训练士卒,修整军械,储备粮草钱帛,筹备收复之事。
同时,派人潜入吐蕃后方,向河湟地区的汉人势力寻求联系。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十二月,尚婢婢在河西之地各地发出檄文,号召这一地区的落蕃唐人后裔揭竿而起。
此时河西吐蕃不再是铁板一块,外有尚婢婢与论恐热在吐蕃内战。
内有张议潮和兄弟们四处联络,结纳汉人与回鹘部落。
同时有吴洪辩统领沙州乃至整个河西的僧团,起义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待大唐天子一声令下,王师西征收复河湟,沙州等地便可以群起响应,赶走吐蕃,迎接王师的到来。
可是这东风一等,就等了三年。
大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看着天幕,心中千思百转。
那是怎样的一群人?
凭着一腔热血与一股信念,不求苟安,唯念家国。
“大唐的天命还没有终结。”
大隋。
杨坚抱着小世民,心中坚定了信念。
这些忠臣义士以后就和你唐朝没关系了。
以后,他们都是我大隋的忠臣良将!
大明永乐时期
“西北张氏历史悠久,源自汉代。”
朱棣合拢双手躺在摇椅上,幽幽道:
“五胡乱华时期为天子代守凉州,不受胡化。”
“即便前凉被符坚灭了,张氏依旧心向东晋。”
“唐末又有张议潮的归义军收复河西旧地。”
“只可惜安史之乱后,没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与影响,西北汉人作为地方上的少数人口注定被人口占多数的胡人同化。”
面带惋惜之色,朱棣感慨着世事变迁。
“归义军最终被回纥同化,被西夏融合。”
“一心归汉的祖先,无奈胡化的后人。”
“世事无常啊。”
沙州与大唐道路不通,只有穿越吐蕃驻守的防区绕到河套、朔方一带,才能与大唐取得联系。
张议潮接连派出使者,却始终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