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孝顺,从小到大皆是如此。”
李道彦凝望着他的双眼,漠然道:“若非如此,我又怎会将全部心血投注在你身上,倾尽所有地培养你,在你刚刚及冠的时候便帮你铺好一条康庄大道,在你而立之年便将族中大权一点点移交给你。你没有让我失望,无论在朝堂还是坊间都有一個好名声,江南各家府邸都与你亲近。从继承人的角度来说,你做的比我的预想更好,甚至是好得过了头。”
李适之沉思片刻,反问道:“既然如此,父亲为何一直对我不满意?”
站在榻边的李公绪越来越紧张。
少年此刻终于意识到,今夜祖父强行让他留下来,或许是要让见识李家藏在阴影中的那一面。
果不其然,下一刻李道彦轻声道:“因为侯玉,因为元行钦。”
听到这两个名字,李适之目光微冷,却依然固执地问道:“敢问父亲,这两人有何不妥?”
李道彦沉声道:“你在成州担任益通知府的时候,暗中撺掇侯玉欺上瞒下擅启战端,以致大齐和沙州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有没有这回事?”
出乎李公绪的预料,他的伯父并未否认,垂首道:“是。”
李道彦又问道:“你用重金收买元行钦,让他成为你在京军中的耳目,有没有这回事?”
李适之依旧坦然道:“有。”
李道彦冷笑一声,缓缓道:“侯玉被流放三千里,你调动人手准备在路上伏杀,只不过王晏那个蠢货先行一步,让你省了一些麻烦。你又让人煽风点火,逼得那四家门阀铤而走险,最后你黄雀在后渔翁得利,利用这个机会在朝中安插亲信,是也不是?”
这一次李适之没有直接回答,他稍稍沉默之后,不解地问道:“父亲,我这样做难道有错?”
“没错?”
“当然没错。同样是江南望族,为何郭王等人就可以染指军权,李家却要被隔绝在外?我并无不臣之心,拉拢侯玉亦不过是为了多一处人脉。至于那四家门阀犯上作乱,就算我没有插手其中,难道他们就不会反?既然已是既定事实,那些空出来的官位最终还是需要有人填补,为何不能是李家的人?”
李适之似乎已经忍了很久,越说越顺畅。
他直视着老人沧桑的双眼,断然道:“父亲,您既要维持锦麟李氏的荣耀和地位,又想做扶保天子青史留名的忠臣,可知这公私之矛盾天然存在?这几年因为您屡屡偏向先帝,江南望族在背后是怎样的议论,您知道吗?身为您的儿子,我没有办法劝您改变想法,只能在背后缝缝补补。”
李道彦微微摇头,失望地说道:“看来是我错怪了你。”
李适之平复着心绪,垂首道:“儿子不敢有此念。”
李道彦并未纠缠这个话题,继而道:“所以你就送那四家几千口人去死?”
李适之沉声道:“一直以来,父亲您的所作所为不能说有错,只是将人心想得太美好了。锦麟李氏属于江南门阀之一,永远无法脱离这个身份,只有他们团结在李家周围,您才有底气在朝堂上与皇权较量,否则宰相也能变成应声虫。您要维护先帝维护皇权的威仪,必然会触怒效果,锦麟李氏注定会夹在中间。如果局势没有任何变化,必然会有人付出足够的代价。”
他微微一顿,肃然道:“您不妨想一想,倘若京城叛乱没有发生,先帝和江南门阀的斗争持续下来,局势到了白热化的境地,届时锦麟李氏如何选择?继续替陛下打压那些望族,李家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是谁都想扑上来撕咬一口。至于联合那些望族逼宫先帝,儿子知道您不会这样做。”
锦麟堂内一片寂静。
片刻过后,李道彦淡漠地说道:“不是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父亲说的没错,确实有第三条路。”
李适之似乎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面上泛起一抹自嘲,徐徐道:“先帝或许不想赶尽杀绝,毕竟他还需要官员治理各地,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门阀子弟。只要父亲身为表率主动退让,只要锦麟李氏不贪恋现有的权势和地位,以您和先帝默契的程度,这件事虽然困难却可以办到。无非是朝李家自身挥刀,割下一些血肉给世人看,从而震慑其他门阀望族,逼他们低下头接受现实。”
李道彦看着自己的长子,缓缓道:“既然你懂这些道理,为何要如此固执?”
李适之闻言抬起头,昂首道:“因为我是您培养的继承人,是锦麟李氏下代家主,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到李家的利益。李家能有今日,父亲居功甚伟,甚至可以说是一人之力,但正因如此,我才无法容许旁人夺走李家的基业。”
他忽地抬手指向站在榻边的少年,一字字道:“您为何要亲自培养稚鱼儿?为何要让他拜陆沉为师?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即便如此,为了家族命运考虑,我可曾做过半点手脚?可曾让这孩子掉过半根毫毛?父亲,难道在您心里,我真是愚蠢而不自知、一心只有权势的不孝子吗?”
最后那句话,隐含着无尽失望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