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怎么想怎么觉着将秦鱼放在外头实在是太不让人放心了,便遣人去南郡,将秦鱼给接到自己身边来。
南郡那边巡视的差不多了,正好看来河内看看,然后再跟他一起回咸阳。
以及,赵鱼被刺杀的事,一定也向咸阳那边送信了,他来了河内,错过了,也要遣人去咸阳将信件取过来。他在河内还不知道要呆多久,政务可以交给相邦范雎处理,一些私人的信件之类的,还是要送到他这里自己亲自阅览的。
汤榆也收到秦鱼的信件了,他收到的除了报平安的信件,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私’做好接收几十万俘虏的准备,然后去上党,‘见机行事’。
汤榆有些没弄懂主君信里的意思。
‘私’,就是秘密、私下里的意思。主君已经料敌先机,觉着赵军会败,秦军会俘获大量赵兵作为俘虏,这个汤榆明白,毕竟赵军可是有四十万呢,杀肯定是一下子杀不完的,赵军又被围住了,跑都没地跑,最后也只能做俘虏了。
但是,‘见机行事’是什么意思?难道还会有其他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吗?因为主君也预测不到会是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才让他见机行事,做出符合秦国和主君利益的决定吗?
汤榆心里非常忐忑,凭借以往对秦鱼的了解,以及与秦鱼共事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一般秦鱼自己都拿不定主意,说话模棱两可的时候,那就代表这件事情,是不可控的,一定要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
汤榆最近一次类似的感受,那就是上党明明已经归秦,最后居然还能被送给赵国,然后引发秦赵之间的这场上党持久战了。
秦鱼真的有什么深不可测的意图在其中吗?
没有啊,他就一个意思。
抢夺先机,将他遭遇刺杀和平安的消息送达给最亲近和看重的人,然后杜绝因为消息不对等让敌人有机可乘的情况发生。
比如他这次在南郡遭遇刺杀,背后主使完全可以对外散步谣言,说他已经死了,如果再从他身上拿到一两件私密信物做证明,或者干脆炮制一个脑袋非说是他的,即便他没死,最后恐怕也会短时间之内“社死”了。
秦鱼对自己虽然没有自负到认为他死了,天下会大乱什么的,但是,他身边的人,一定会受到重创和影响的。
比如秦大母年纪大了,在这个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
秦大母要是听说他遇险,然后确定他真的死了,承受不住晕厥过去再也醒不过来是有非常大的可能的,还有他的母亲和兄弟,他们会不会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谁也不会知道。
再者,秦王要是听闻他的死讯,做出什么国家性的决策出来,要是好的也就罢了,要是不好的,那秦鱼知道了怕不是会哭死。
白起就更不用说了,原本白起在历史上就将赵人杀的血流成河,白骨累累,秦鱼都敢肯定,白起要是乍然听到他的死讯,还是赵人杀死的,他不仅会继续将赵军全部坑杀,而且还会带领大军继续去围攻邯郸。只是这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秦军也不缺粮,秦王就是看在为他报仇的份上,也不会再将白起召回,让他撤军的。
这一次,赵国恐怕真的会国祚不保,就此灭国了吧?就是最后能跟齐国一样,在其他地方再扶立新君,重建赵国,那也不是原来的赵国了。
赵国灭不灭的秦鱼不在乎,但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因为消息不对等,让亲人好友们都受到伤害,然后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决定。
赵军,不管立场如何,品性如何,真的没有必要都被杀死的。秦鱼让汤榆‘见机行事’,是让他在合适的时机,去劝说白起不要杀俘的。
虽然现在,秦鱼其实也不是很肯定,白起还会不会下杀俘的命令,不下最好,若是下了,这个时候,汤榆就要起他该起的作用了。
其实秦鱼自己也考虑过,自己要不要亲自到河内,甚至到白起的身边去,以防止白起最后还是要决定杀掉俘虏。
但他只是冒了这个念头之后,就立马给掐灭了。
这个想法太可笑了,他说什么白起就会听从的吗?身在局中,有时候,不是你在决定事件发展的走向,而是外界的诸多因素、事件本身决定了一个人要做什么样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理性上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若白起真的是个嗜杀的屠夫,那么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就不会是战神,而是变态杀人魔了。
白起坑杀赵军是有当下的历史因素的,而且,坑杀赵军的这个决策,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因为自此以后,赵国再也没有崛起,阻挠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绊脚石,就这么被搬开了。
所以,要想让白起不下“杀”的命令,直接去劝是没有用的,谁说都没有用,秦王都不会去劝,因为对局势上的判断,秦王
一定是站白起这边的。
所以,秦鱼要做的,而是去修订影响人做出决策的元素,比如,他在白起还在南阳的时候,就一下子送去了几万只牛羊牲畜,毫不吝啬的向河内输送各种军备和农业物资,推着河内的百姓不停歇的搞生产,还走后门将汤榆送去河内,就是为了他能将自己的意愿和政策在河内彻底的推行开来:囤。
囤军械、囤粮草、囤人口,大量囤积一切可以应对任何战况的物资。
局势的一步步发展,证明秦鱼所作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都是正确的,都是有效的,也确实为秦军征战上党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让秦军在战场上呈现出一种游刃有余好整以暇的士气来,无形中给了赵军更大的压力。
你看,就连国内将要发生粮荒,秦鱼也是第一个洞察先机,让秦王从国家层面上做好准备。而秦王甚至在这样一个面临粮荒的关头轻松征兵二十万进入上党,足够说明他心里是有底气的。
历史上秦王也是这么做的,但他的做法是赐民爵一级,在百姓的眼前吊了一块肥肉,才将年十五及以上的兵卒给征召过来的。
而现在,秦王虽然仍旧亲自到河内督战,但他并没有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要求年满十五的少年也要参军,然后“赐民爵一级”,还能一下子征召二十万大军,说明这几年百姓们日子过好了,即便一年遇到灾荒,也能有丰余渡过减产的一年,还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战场挣军功,挣荣誉,这就是
秦王的底气,是秦国底子在变厚的体现,是秦鱼这么多年努力没白费的直接证明。
秦鱼这些年做的任何一件事,都给了秦王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那就是:秦国实在是太缺人口了,尤其是缺干活的人手!
采矿挖煤需要人手吧?修渠修路需要人手吧?打铁冶炼需要人手吧?
只这三样需要大量壮劳力去填的工作,就要耗费无数的民力,这些劳力从哪里来?都不用秦鱼特地说出来,秦王和将领们的目光就都瞄向了山东六国的百姓。秦国上下,已经做好接收大量人口的准备了。
但也有一个非常纠结的难题横亘在眼前,那就是,如何收服这些百姓,不让他们叛乱,从而影响秦国的稳定,否则,之前的攻战,那就真是一个笑话了。
不过,这些后果,都是秦王和相邦以及他们的谋士去考虑的,对于征战的将军,
只要按照君王的意愿和命令去攻战就行了。
秦鱼没有去河内,他自己跑去南郡,除了执行秦王的命令,还有他自己说的来南郡看一看之外,秦鱼还想找机会,破坏六国的合纵计划。
一旦赵国战败,六国肯定会行动起来抗秦的,这是整个战国时代的主基调,秦鱼可不会认为,这
一次六国会眼睁睁的看着赵国会被灭国的。
上党还没攻打下来,秦鱼就已经开始谋划战后事宜了,他这种走一步看十步的行为,着实给六国谋士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